▼
很小的时候,我曾依偎在祖母的怀里,听她和姑姑一句一句地唱“百屏灯”:
活灯看完看纱灯, 头屏董卓凤仪亭, 貂蝉共伊在戏耍, 吕布气到手捶胸。 …… 当时,只觉得那歌词好有意思,而且好听好记,虽然不知道董卓、貂蝉、吕布等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但亦鹦鹉学舌般跟着哼唱起来。奇怪的是,几十年后,居然还能哼出几句。亦许,这就是民间文艺魅力之所在吧。 上世纪前半叶,潮州能认字的妇女还不是很多,但凭着这些朗朗上口的歌册和经常上演的“人戏”(潮剧),潮州的女同胞们却知道了很多历史人物和故事,以致在日常言谈甚至是“咒仔骂儿”的时候,时不时会搬出像“食如秦琼倒铜旗,作如番公主病相思”一类的掌故来。 正因为如此,当年的民间出版家便以敏锐的眼光洞察到民间文艺潜在的市场,把握住商机,刊印了大量的歌册并迅速流布到海内外潮人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记录潮州民间文化、且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的珍贵文献。遗憾的是,曾几何时,这一类出版物早已难觅其踪。我手头那本薄薄的正源班本《花灯百戏名》手抄全集,虽然只有64开八面,就不是本土所得,而是十多年前由新加坡义安会馆陈传忠先生所珍赠的礼物。书中斑驳的蛀孔,有如岁月的印记,似乎正在向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翻阅这一类出土文物似的读物,我不时会为自己的无知而感到羞愧。歌册,在体裁划分上归属于通俗文艺,但通俗绝对不等同于低俗,像百屏灯中的“廿七雪梅教商辂”、“七七国公打李良”等等,从前不大识字的奶奶、妈妈级人物大多能将本事娓娓道来,而我却模模糊糊地很难说出个子丑寅卯,并尝因此而埋怨起几十年前的书商:当初为啥那么计较成本和书价?要是能在正文后面加印一些简明的注释,该有多好? 令人欣慰的是,罗镇松兄的《百屏灯故事》即将面世了,像我一样对百屏灯的本事不甚了了的读者,终于有了一本可以释疑解惑的读物。就我所知,潮州学术界今年来有不少热心人正致力于“百屏灯专题”的研究,镇松兄毕三年之力而成的这一著作,应当说,对于该课题的研究工作,其开拓与推动之功, 以及启迪与借鉴之价值,均勿容小觑。 本书杀青之际,镇松兄要我作序,屡辞不获,因将阅完书稿后的一些联想与感受写下来,聊表喜悦与钦佩之忱。 (本文为罗镇松《百屏灯的故事》序)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