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谣俗语中了解民国初期的汕头革命和自由的商埠 最新 图1张

    从流传下来的歌谣和俗语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民国初期汕头埠民风人文已为之大变。昔日小渔村发展成为一座思想解放、倡导革命的港口商埠。

    歌谣和俗语产生于民间,保留了一定历史时期的风貌。民国初期汕头埠的人文风貌,也有民谣和俗语记录着,让我来解读几则。

    革命的旺地

    创建民国,潮汕人民功不可没,许雪秋,陈涌波、高绳芝、林义顺、余既成、余永泰……都是赫赫有名的辛亥革命大功臣,更有许许多多没有留下名字的潮汕儿女,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冲锋陷阵,甚至抛头颅、洒热血。汕头,是当时潮汕的一处革命中心:革命党人在这里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清政权,接应武昌起义;革命党人在这里声讨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帝制,在这里策动讨袁护国武装起义;不少接受新思想的青年人到这里来寻找革命,且看东征时期流传下来的一首歌谣——

    阿兄做田做到哭/好得出个“孙大炮”/“大炮”倒清朝/皇帝乃饶饶/阿兄去放屎/遇着袁世凯/袁世凯须胡胡/专食大钵糊/糊冽冽/阿兄学做诗/做诗做到忄贡/浮个黎元洪/黎元洪是大饭桶/无糜尽剩饮/饮清清/汕头来“东征”/阿兄到汕头/汕头当英豪/英豪打敌人/打尽敌人天下早太平。

    注:①孙大炮,孙中山外号。因为他擅长讲演,一开口滔滔不绝故得此雅号。②饶,物缩小,潮人引申物体枯萎皱缩,借喻做事败北。此处指皇帝被推翻,帝制灭亡。③大钵糊:指粪便。④冽:此处潮音读ti1,粘性强。⑤忄贡:潮音读gong5,昏头昏脑。⑥糜:此处潮音读mu5,稀饭。⑦饮:此处潮音读am2,米汤。⑧“东征”:指东征军。由国共合作组建的国民革命军分别于1925年2月和10月两次从广州向东出发,打垮盘踞在潮惠梅一带的军阀陈炯明的武装,夺回国民革命的胜利果实。汕头在两次东征中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解读:阿兄(此处特指某一个青年农民)是一位朴实勤劳的青年庄稼汉,他一年到头胝手胼足地干,仍然温暖得不到保障,这都是苛政猛于虎造成的。这种不顾人民死活的政权,早该推翻了。幸运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朝的统治,消灭了帝制,让阿兄这些平民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但革命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那一天,阿兄上公厕,听到人们在议论,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当上临时大总统,又宣布要复辟帝制。袁世凯就像是喂屎养大的不是人类的东西,遭到人民的詈骂。阿兄居然也学会写诗骂袁世凯一类反动派。骂得情绪正激昂之时,忽然得知,袁世凯被骂死了,黎元洪接替大总统交椅。黎元洪也不是好东西,一向镇压革命党人。他还是一个大饭桶,让他当政,人民只能喝米汤。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为抢救革命果实,国共合作的广州革命政府组织国民革命军向军阀开战。国民革命军向东挺进讨伐陈炯明的队伍叫东征军。东征军节节胜利来到汕头。阿兄跑到汕头参加东征军,拿起枪杆子参加战斗,发誓打倒反动派,让人民过上太平的日子。

    说明:潮汕民谣往往为了押韵,加入一些无关词语或粗俗词语,笔者解读时,遵循“从雅不从俗”原则,予以艺术化而不按本义。

    汕头老市区的桂园、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总指挥部旧址、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公署旧址都是两次东征的标志性建筑物,现在都成为文物保护单位。这些文物留住汕头一段光辉的历史。这段光辉的历史,本来还留在许多与上世纪同龄的潮汕人的记忆和口头,随着这代人的物化,这些记忆几近灭失。1977年1月,在周恩来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我在《汕头报》的《朝阳版》发表了一首自由体诗聊作纪念周总理,诗的主题是《五十年前奇花开》,副题是“记一位老战士的话”,诗文只记得前面两句:“五十年前奇花开/周恩来带兵潮汕来”,但基本内容都记得,因为这首诗确为副题所言,记录一位东征老战士的话,这位老战士的音容以及人生经历很早就刻在我记忆的荧屏上。我是1962年认识他的。当时他是一个60来岁的穿街串巷呼唤“换桶底”的木工匠,我是小学生。他惊讶于我对中国历史的熟谙,把我当成知音,和盘托出他的人生历史。1925年,他从普宁农村跑到汕头寻找光明的出路,在偶然的场合听到周恩来的革命演讲,受到鼓动,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后来国共合作破裂,他的队伍要与共产党的队伍打仗,他不愿意,脱离队伍过番暹罗谋生。抗战开始,已经30岁出头的他回到汕头,再次穿起军装打日本鬼子。抗战胜利后不久,国共合作再度破裂,他不愿意将枪口对准共产党的队伍,又脱离了部队,重回汕头,成为自食其力的小工匠。他对我说过:“民国初期的社会,青年人雄心勃勃,都想干一番救民救国的事业。而当时的汕头,是青年人寻找光明的瞭望台。”

    自由的庇护所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在汕头开糖米豆铺的林先生迫不急待地将生长在潮阳农村的10岁女儿接到汕头,送到女子学校读书。虽然潮阳在辛亥革命前两年就开办了一所官立女子小学堂,他很高兴,想将聪明伶俐的女儿送去受教育,但族中的老辈都反对,说什么:“女子上学堂,抛头露面,成什么体统?”道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他想将女儿带来汕头上学,但汕头同乡会的长辈也反对。辛亥革命之后,潮阳老家轻女的习俗没有改,而汕头同乡会忽然很文明,绝不会干预女子上学的事了。于是,林先生回到家乡,悄悄把女儿带来汕头,完了一桩心事。

    已是民国五年了,潮安县彩塘镇一带乡村的妇女,还没有接到废除裹足的政令。4岁的小女孩阿甜必须开始缠脚(裹足)了,这是族长的命令。阿甜疼得哇哇大哭,求母亲把缠脚布解开吧。阿甜是阿菜嫂收养的。阿菜嫂疼爱养女,视同己出。隔壁阿花嫂无意中说:“姿娘仔甭缠脚,除非到汕头埠。”一句话点拨了阿菜嫂,她立即解开阿甜的缠脚布。第二天天未亮,她收拾了一个小包袱,锁上门,拉着阿甜,迈着小脚艰难地来到火车站,乘火车胜利逃到汕头,免了阿甜缠脚之苦。阿菜嫂到裁缝铺做下手工,含辛茹苦把阿甜养大。

    丰顺县的老陈和澄海县的老陈因同在汕头开行铺而成为朋友,丰顺老陈曾带当年10岁的儿子小东到澄海老陈家,小东竟与澄海老陈8岁的女儿小文很玩得来。两个老陈都认为,要不是同姓,就要结成儿女亲家。转眼创建了民国,小东20岁,小文18岁。老陈们不知道,这对青年男女一直保持着友谊,并已发展要成为连理。丰顺老陈急了,自古同姓不可通婚,这事让族长知道了,如何是好?澄海老陈说:“别急,汕头是文明世界,把他们都带来汕头,并且从此不回乡下去。”事情这样办了,终于有个美丽的结局。

    民国初期,汕头的确是自由的庇护中心,下面两则民谣可作佐证——

    其一:文明世界/烟仔咕派/解掉脚缠/自由选婿。

    注:①烟仔:潮人对香烟的俗称。②咕:此处潮音读gu4,吸。③派:潇洒,优雅。④脚缠:裹足的布条。

    解读:看汕头这个文明世界,把吸香烟当作是潇洒优雅的表现。女子解放的标志是:废止裹足,婚姻自主。

    为什么当年把“吸香烟”当成是文明社会的标志呢?原来,当年潮汕的封建绅士,除了思想意识与民主革命者格格不入之外,其举止装扮也与一般人不同:一袭清代服饰,把辫子藏到帽子里(革命党人多次发起强剪辫子运动,但仍有少数顽固者把辫子一直留到棺材里),整天执着一米来长的烟筒,有的还迷上鸦片烟枪。“新派”人士与其针锋相对,衣著学西方,嘴上叼香烟。香烟代表“新派”,烟筒和鸦片烟枪代表维护清朝统治的顽固派。当然,按现在的观点,吸香烟是不该提倡的。

    其二:桃是桃,李是李/当今姿娘镶金齿/金齿镶来雅口罗雅/当今姿娘吸烟仔/烟仔吸着香口罗香/当今姿娘打索鬃/索鬃打来圆过月/当今姿娘穿裤橛/裤橛 穿来脚开开/当今姿娘留毛须/毛须留来长口罗长/当今姿娘上学堂/学堂读了会识字/当今姿娘嫁“家己”。

    注:①姿娘:潮人对妇女的俗称。②索鬃:当年时尚形式的发结。③裤橛:潮人对短裤的俗称。橛,潮音读gu8。义为表示长条物体的一半。④毛须,指刘海。当时青年女人时尚的发式。⑤“家己”,自己,此处指同姓。

    解读:桃红李白是有识别的,男女本来也是有识别的,但如今的文明社会男女似乎并无区别,女人竟然学男人以镶金牙为潇洒美丽(当时很多男人以镶金牙为美为贵,有些人还特地拔掉好牙镶上金牙)。接着又学男人的样子叼着香烟,视为文明的标志。叼着香烟的女人,剪了辫,打起时尚的发髻,并且居然穿着短裤招摇过市。过了不久,不打发髻了,剪成短头发,留着刘海,毛发垂到额上。这些文明女子,也能上学堂识字了。识字的女子,自主婚姻,甚至连千百年来“同姓不通婚”的规矩也破除了。

    当年汕头埠这些大胆女子的举止,在时人看来,是惊世骇俗的。但是,汕头是开放的埠头,是包容这些行为的。有一位老妇,到汕头埠帮助新潮的儿子媳带孩子,看着媳妇的行止,说不得,阻不得,且夹杂着几分羡慕,于是喟然长叹:“可怜俺后生缀唔着民主,食老缀唔着封建。”大有生不逢时之慨。老妇的话大意是:我年青时封建礼教依然大行其时,我压抑着做人。我老了,熬出头做婆婆了,却赶上文明社会,使我无法行使封建礼教的权力。老妇的话不径而走,成为俗语。解放后,又有一老妇将这俗语改成:“我后生缀着蒋介石,食老缀着毛主席。”意思与原版本相同,不同的是,言者把解放后视作真正的民主社会。

你是本文的第81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11-12-18
作 者: 鄞镇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