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砂人的“海丝路”.jpg

韩江黄金水道环绕外砂 陈扬 摄

澄海是红头船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樟林古港名列广东十大海丝文化地理坐标。而历史上的外砂(包括今龙华、新溪、新海三个街道),由于孤悬南海之滨,四面环水,水运、海运比较发达,与海外特别是东南亚各囯的交流十分频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一个不容忽略的节点。

梯山航海 海外开拓

早在300年前,就有外砂人下“南洋”,踏上离乡背井的征途,或劳工,或垦殖,或营商,成为早期的侨民,开启了在异国番邦艰辛的创业历程,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华侨奋斗史。

东溪是外砂较早的侨乡。在东溪村发现的一份立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卖田契约》,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契约写着“立卖人吴氏,因丈夫文英往暹罗生理,年久未回,衣食欠缺,与夫胞伯伯容酌议,情愿将夫支分应分有三升七合六勺,则田坐落土名庵前田壹亩七分出卖”。字里行间隐约透出几分辛酸和期待。其实这并不是孤例,打开民国初期编纂的《东溪手稿集》一书,“道光年间终于暹国”“拱亭祖叔台经商暹国,得意归来”“忆昔予客彭亨,与杨晴圃同事,甲寅年(1914)游曼谷”,以及“蓬飘足迹感残年,汕岛星坡各一天”等记载,比比皆是,再次印证东溪是一个资深的侨乡。

东溪乃至整个外砂之所以能够早早跻身侨乡行列,离不开东溪“世德堂”洋船队的推波助澜。诞生于嘉庆年间的世德堂洋船队(商号“和顺”),是潮汕地区最早活跃于南洋诸国的船队之一。船队或从东溪寨北门码头,或从新港码头出发,穿越茫茫大海,搏击惊涛骇浪,驶向东南亚诸国,开辟了海运贸易通途。随着船队业务的拓展,影响和带动本村及富砂、大衙、南社、金洲等乡邻,“过番”谋生的人渐多,商旅不绝于途。到民国时期,外砂在外的华侨华人成千上万,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和港澳地区。他们秉承“团结、拼搏、拓展、创新”的潮人精神,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19世纪后期,大衙华侨蔡大孙带领众多潮籍乡亲,在麻坡开发荒地种植胡椒、甘密等农作物,且在麻河两岸开发了20条港,成为麻坡开埠头号功臣,封为华人呷必丹。

清末民初,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先后诞生了万丰号、海记、振安园、广隆号等一批东溪华侨的大商号、大家族,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种植园主、实业家。王海记在泰国创办火砻,曾一度与陈黉利火砻齐名。王振光在新加坡创办振安橡胶园,巅峰时期拥有万顷橡胶林。

蓬中村爱国华侨“正大集团”创始人谢易初,1922年带着8个银元只身到泰国创业,开始了坎坷曲折的海外发展生涯。从创办“正大庄”种子店,到1953年与胞弟谢少飞联合创办以经营菜籽和农牧产品为主的“正大集团”,并于1960年在香港创办贸易进口公司,向跨国公司迈进,稳健发展,成为多元化国际化的企业集团。

南下北上 丝路留痕

随着海上运输和对外贸易的日益繁盛,外砂人一直把经营目光投注海外市场,循着海丝之路继续南下拓展对外贸易。

清末民初,林厝武举人王加全创办“顺合号”商行,经营草席出口,产品远销东南亚国家和美国旧金山。凤美人陈振色、陈成和合办的“祥发”号,专业生产出口草席,日产100张,是外砂出口第一号。1924-1936年间整个外砂的织席业进入繁盛期,织席厂40余家,从业人员近万人,产品70%外销。另据《记住外砂》一书记载,清末,大衙蔡民健在泰国曼谷耀华力祖师宫旁创办“添盛菜廊”商行,将潮汕咸菜、杂咸等土特产运往泰国贩卖,又将泰国的大米、香烟等运回汕头埠民健批发店和大衙“添盛栈”趸售。民国期间,下蔡村“顺昌菜廊”与泰国商家合股投资建成澄海第一家中外合资加工厂“顺昌泰菜廊”,咸菜、菜脯、贡菜、橄榄菜等特色产品源源不断远销东南亚。

在此期间,外砂一些商号也沿着海丝之路北上,把商业触角伸向北方市场。清光绪年间,凤窖陈豪业(又名宝蜂),利用本地盛产红糖之机,建糖房囤积红糖,长年累月走“南糖北运”商路,又采购北货运回汕头埠“广捷成”号销售,获利发迹。遂于1903年和1926年,先后在村中新建“诚祖陈公祠”和“业祖家塾”,奉祀先人,赡养家口。期间,陈宝峰还买下凤美人的“中正顺香”戏班,经常赴泰演出,名气很大。无独有偶,民国初年,林厝村高振朝、高振丰昆仲联袂经营“裕发元”号,后迁往汕头埠永安街,长期往上海、营口、大连、天津等地,采购仁油、豆粇、大豆、大米等物,返汕销售,还与新加坡侨商“发元”号合作经营进口大米。发达之后,在林厝村兴建豪宅深祖家塾。

魅力四射 万商云集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门徐徐打开,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外砂再次被境外客商看好,迅速成为投资热土。

1979年,谢国民执掌的正大集团率先在深圳特区成立正大康地有限公司,取得深圳市外资投资0001号营业执照,创办全国首家大规模的现代化饲料生产企业,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投资中国的外资公司。正大集团在外砂投资的正大康地饲料厂,至今长盛不衰。

1980年以后,一些香港客商怀揣订单,相继进入外砂大衙、龙头等村“试水”,与当地企业合作,兴办“三来一补”企业,从事毛衫加工出口,经济效益显著。随后,香港“德财”“绰利时”“浩陌”等商行,相继带着生产单进入外砂办厂或定点生产,很快便搅热了外砂毛织业,催生了广东省首批特色小镇之一的外砂潮织小镇。一件件潮味十足的羊毛衫,就像当年的丝绸,走出国门,走向中东、东北亚、东西欧、南北美,在中国与世界之间架起沟通桥梁。

1988年11月,有台商首次与外砂教育服装工艺厂签订来料加工两万打睡衣的生产合同。外砂教育服装工艺厂成为当时澄海第一家与台商合办的加工企业。在此期间落户外砂的“三资”企业还有:荣茂服装、荣美服装、利民服装、佳艺服装、中邦洗水、恒昌制罐、金董实业等。这些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推动外砂工业经济扩量提速,使经济结构实现从比较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工贸经济转变,从内向经济为主向外向经济为主的转型。

1994年,新加坡泰兴隆集团独资在外砂龙头村投资“泰兴隆(澄海)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幸运”牌方便面系列、“幸运一族”调味品系列、营养麦片系列等产品。每年生产销售“幸运”牌方便面达十几亿包,总量仅次于“康师傅”和“华丰”,名列全国第三位。

如今,外砂地区仍然是海外客商关注、向往的地方。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