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老街1.jpg

同济三直路

特色老街2.jpg

爱华街

特色老街3.jpg

雨伞街

同济三直路、雨伞街、爱华街三条石板街是老汕头埠主要的交通要道,其身上烙刻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记

鮀江街道的鮀都路,60年前是人民解放军的军营和鮀浦公社所在地。鮀浦就在桑浦山下,当年鮀都路的路面就采用桑浦山的规格石板块铺砌而成,被当地居民称为“石路”,它为汕头市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上世纪70年代前后,鮀都路的石板被拆运到汕头市区翻修了三条街道——同济三直路、雨伞街、爱华街。由于当年施工条件、经验、技术、路基材料、机械缺乏的局限,更因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人流、车流激增,加上居民违章扩建,占道摆摊,这三条路路面很快就变得坑坑洼洼,交通、市容受到了严重的阻滞。

如今恐怕很少人知道,这三条石板街竟都是市区的特色老街,其身上烙刻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印记,沉淀了百多年来汕头埠不平凡的人文底蕴。

同济三直路

沙汕坪很早已是渔村和盐埕,清·嘉庆年间建成的汕头老妈宫就是厦岭妈宫民俗文化的延伸。汕头开埠前后,尚未有车马和桥梁,仅靠舟楫作为交通工具。厦岭是沙汕坪通往潮州、揭阳、澄海等地的唯一交通驿站,同济三直路是从老市区到厦岭港的主干道,它从南到北贯穿乌桥岛,南北两头均是渡口,这条路就是汕头刚开埠前后往厦岭必经的驿道。

军门方耀疏浚廻澜新溪后,在廻澜新溪架设木桥,再将近半的乌桥岛西片作为善产拨给同济善堂,同济善堂也就此成了乌桥岛片区招工引资开发和延续发展的民间机构。这就是同济三直路命名冠以“同济”的缘由,也证明了当年惠潮嘉道台对开发乌桥岛的重视程度。

雨伞街

雨伞街是惠潮嘉道台衙门(还有道台周边的官邸、豪绅住宅)直通往“老市”(福合埕)的主干道,至今汕头人都直称“雨伞街”而不称国平二横街,是市民对潮州府城著名民间传统工艺——油纸雨伞、灯笼、漆制皮枕和瓷器等行业在此街设店营销并传袭到汕头的缅怀。

爱华街

爱华街片区紧靠红亭,麕集了百年来近百家抽纱出口的商行公司、侨商巨富的豪宅洋楼,他们从清末开始网罗潮汕地区的闲散女工进行抽纱、通花、刺绣劳作,形成潮汕独特的抽纱业,激活了汕头市对外的商贸渠道,让汕头市成为全国著名的通商口岸。至1933年,汕头商业之盛居全国第七位,港口吞吐量居全国第三位,值得汕头人为之骄傲。

国学大师饶宗颐把侨批誉为“海邦剩馥”。汕头开埠后,这三条街不断吐纳来自四面八方的华侨,助推着侨批文明迅猛发展。

在昔年番客、番批上落的轮船码头西堤公园,有一处“侨批纪念地”。最近欣闻西堤路西侧要改造扩建绿地公园,我的脑海又浮一梦:将同济三直路、雨伞街、爱华街这三条老街的石块搬来这片绿地拼建一条“侨批驿道”,沿路边间设几家侨批局、邮局、银行等营业窗口,设休闲亭、石凳、小卖部,种上树,铺花草,点缀石刻、石雕……让华侨、华人、市民一踏上这石板驿道,脑海里油然勾勒出一幅幅“侨批故事”。再在“记忆之流”标识圈上竖一座高高的灯塔,在塔尖加上大型“世界记忆名录”标识的彩色夜光灯座,把“侨批纪念地”美化成一道靓丽的特色驿道风景线。

相信此举会加深时人对侨批世界意义的认同和对历史旧址的关注和呵护,促进旧城区这三条老街的改造重建。这三条老街旁着乌桥岛、小公园、红亭,改变老市区这三条主要交通要道残破不振的面貌,无疑是非常必要的。此举有利于重现汕头埠昔时风华,保留城市的文化遗存和精神个性,其重要性、迫切性不言而喻。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