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侨批引发“四方池”探寻之旅.jpg

樟林永定楼侨批馆已正式开放,一时间樟林的侨批成为“网红”。近日,收藏者朱奕毅向记者展示了一枚1969年8月底由新加坡祥泰隆信局寄澄海樟林南社南盛里四方池巷头的侨批。他告诉记者,因为这封侨批,随后还引发了一段寻找侨批背后故事的有趣经历。

这封侨批是远在新加坡(实叻)的张瑞娇寄给唐山母亲林贞的(如图)。该侨批外寄港银60元,正面盖“汕头1969.9.3侨汇业结汇证明章”,以当期汇率结算为人民币24.12元付给侨户。该批信列“昌”字1075号,背盖“新加坡祥泰隆信局专收银信 保家回唐”的印章。

批内有一书信,文字如下:

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日前接读手谕/示情知悉/此次家乡受咸潮风灾/物资厝屋损失惨重/此是天意/幸人口平安/闻之甚慰/绩任亲事已定/何时结婚/希先示知/兹逢邮便/外寄港银陆捨元/至时查收/受之示慰/余家后述/顺颂 福安

女儿张瑞娇上

1969年8月26日(农历七月十四日)

沧海桑田,时光流转,一转眼这封批信已存世53年。4月中旬,朱奕毅与同行三人前往樟林,他萌发了寻找这封侨批背后故事的想法。他咨询樟林文化站的专家是否知晓“四方池”具体方位,却得知“四方池”的地名已不复存在。经一番询问了解,才确认“四方池”后更名为“索铺池”。

说起“索铺池”,就知道其大致方位了。南盛里以“五巷三埕一池”为网络,构成交通路网和疏散集中场所。“五巷”即八落巷、担粗巷、龙眼巷、渔行巷、洋楼巷。南向的四条巷口都对应着樟林古港的一个码头,每条巷道宽都在三米以上,平时用于装卸货物。“三埕”即天公埕、三落埕、锡庆堂埕。三个大埕间插其中,使建筑群纵横有序,紧密相联。“一池”即索铺池。南盛里还有个俗名“布袋围”,因处于樟林古港出海口的冲积地带,四面环水,地形似布袋而得名。它由新加坡侨胞蓝金生于1900年投资兴建,1917年竣工。

在南盛里经过几番咨询,朱奕毅一行终于找到了索铺池巷。沿巷前行,见一老姆坐在门口晒太阳,他上前询问。令人惊喜的是,这位80多岁的老姆,名叫林美蕉,她竟然是林贞的邻居,也认识林贞的女儿张瑞娇。见有外人来访,邻里又走出来一位60多岁的老姨,她们一致表示,林贞就是当年乡里俗称的“五老”,但已去世多年了。老人说林贞的家就在索铺池巷12号里面。她打开半掩的木门,带着朱奕毅进去看了林贞曾经住过的房间。房间目前没有人居住,里外堆满了杂物,因为和林贞相依为命的另外一位女儿也过世了。至此,53年前的侨批所抵达的终点被寻到,尽管物是人非,但寻找樟林侨批背后的故事画上了句号,对于朱奕毅来说,这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朱奕毅告诉记者,侨批的故事很多,轰轰烈烈的家国情怀固然感人,但更多的是记载平民百姓充满人间烟火味的生活琐碎事。“从中,我们可以品读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以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无限感慨。”他感慨道,所谓“一侨批一故事,说不尽的是乡情,诉不完的是乡愁”,此言极是。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