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巍巍大尖山下的潮阳区金灶镇徐寮村,地处潮阳、普宁、揭阳三市(以前称三县)交界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北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如今,村中仍留存着不少当年红军战士同国民党反动派浴血奋战的历史遗迹。近日,记者在金灶镇有关负责同志的带领下到徐寮村探访。
★现场探寻 墙面依稀可见当年宣传标语
从金灶镇政府出发,车子沿着弯弯绕绕的山路驶向山林,约20分钟后,到达位于山脚下的徐寮村。
在徐寮村村委所在地的右侧,有一座许氏祖祠,祠堂外围左侧墙面留存有“中南区惩治不法地主条例”残文,右侧墙面依稀可见“清匪肃特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宣传标语,这里是中共潮普揭县委机关旧址。祠堂是典型的潮汕建筑,房梁、屋顶上的木雕和彩漆装饰有些斑驳,内外墙体已翻新,细细端详留存于墙面上的革命运动宣传口号,思绪渐渐回到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1927年,普宁县农会领导人杨振世受上级委派到徐寮村一带发动群众,开展农民大革命运动;1930年,大南山革命根据地组织派卢笃茂率领红军队伍也来到徐寮村,以徐寮为根据地开展工作,建立苏维埃政权、赤卫队、儿童团等革命组织。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让整个徐寮村沸腾起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革命活动以徐寮村“寨外”的一座民宅为红军办事地点(指挥部),村里的“上祠堂”及“下祠堂”分别为会议场所。村民们积极配合行动,热情接待红军,主动带路、送信、站岗放哨,帮助卖粮购物,红军队伍迅速在徐寮村站稳脚跟。随后他们带领红军到周围11个村庄,组织发动农民群众斗地主、惩恶霸,革命队伍不断壮大。
“小孩小孩一起来,来看‘红军’和‘白军’相抬,抬到‘白军’无半个。”时至今日,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可见当年“红”“白”二军的斗争对该村影响之深远。村民们说,位于大寨顶半山腰处的“红军洞”还留下了革命先烈誓死抗争的遗迹——这是由三块天然巨石构筑而成的石洞,内分二层,可容纳几十人。1926年至1932年,由卢笃茂率领的红军战士经常利用此山洞作为隐蔽点,与敌人展开游击战。1932年9月的一天,16名红军战士在国民党军的追捕中弹尽粮绝,进入山洞躲避,国民党跟踪而来包围了整个山洞。红军宁死不屈, 16名战士壮烈牺牲。为纪念牺牲的战士,当地村民把该山洞命名为“红军洞”。“红军洞”于2003年被汕头市和潮阳区授予“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红色足迹 军民浴血奋战 不屈不挠反围剿
1927年6月,普宁县农会领导人振世在平原斗争失利之后,带着部分农会骨干转移到小北山区的徐寮、官母坑村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5月,敌人包围了徐寮村,围剿追捕杨振世等革命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徐寮村人民为掩护杨振世等同志转移,与敌人展开血战,表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1929年冬,党组织再次派人到徐寮、官母坑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1930年秋,根据闽、粤、赣边区会议精神,红二团第一大队(也称揭阳大队)队长卢笃茂率红军部队开赴小北山区与小北山的革命队伍会合,开辟以徐寮、官母坑、罗案座等山区一带为中心的小北山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东江特委干部扩大会议决定,建立潮阳、普宁、揭阳三县交界的小北山特区。
1931年,东江特委派出常备赤卫第三大队到小北山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8月,经东江特委批准,在小北山特区基础上成立中共潮普揭县委,领导范围为普宁大坝、麒麟、南径、洪阳、南溪,潮阳金玉、关埠、贵屿、赤寮(今谷饶),揭阳官溪、炮台等地,县委书记为东江特委委员张浦昭(化名张锄),县委机关设于徐寮村许氏祠堂。广东省委对此十分重视,10月指示东江特委,要加强对潮普揭县委的领导,创立潮普揭苏区,恢复和发展西北苏区,争取与闽粤赣苏区连成一片。
1931年春,中共揭阳县委根据平原地区斗争形势的变化,由县委书记梁良鄂和县委常委陈达等,带领县委机关同志转移到徐寮、官母坑一带。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潮普揭县委在徐寮村组织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对敌斗争,会员共有140多人。从此,徐寮人民转入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成为小北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小北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1931年9月30日,国民党驻揭阳军队派三个连的兵力扑向徐寮、官母坑村。徐寮和官母坑的人民与驻扎在这里的县委机关同志和红军战士一道,与敌人展开殊死血战,由于敌强我弱,最后不得不撤出徐寮和官母坑村。
1933年3月,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批准潮普揭县委改为潮普揭县工委。1934年6月,改为北山区委并转移到揭阳大北山(今属揭西),后潮普揭县委书记张浦昭不幸被捕并慷慨就义。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