煞费苦心寄批银1.jpg

这封侨批展示了二战前后侨批邮寄与派送的一些细节和差异

煞费苦心寄批银2.jpg

侨批中讲述了当地大使为帮助华侨解决寄汇额度不足的问题向荷政府进行交涉

煞费苦心寄批银3.jpg

采用“障眼法”,批信中写明,信封上只写寄出款项的十分之一

煞费苦心寄批银4.jpg

这封批信中华侨林展开通过暗汇向家里寄去了国币四万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南洋各国百废待兴,加强对外汇的管制,本来是合理的事情,但有的国家政策矫枉过正,出现过度限制的行为,导致华侨无法通过正市寄足给家乡亲人养家糊口的批银,只能通过黑市(暗庄)寄钱回家。为了能顺利让家乡亲人领到足够的批银,侨胞们可以说是煞费苦心,把“三十六计”都用上了,只为了保护家乡亲眷赖以生存的经济“生命线”。

受限制,黑市和暗庄出现

一封写于1946年的批信,展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侨批邮寄与派送的一些细节和差异。批文中说到:“因现时所寄之批,在三万元则可寄正市,如若多寄者则寄黑市。但现时不比战前,旧时寄批,则银信直接派到家中,现在所寄者则派信,银项或向浮洋、或向汕头领取,种种不便。”

这封批信意思就是说,因为所在国(批信不详)规定每次只能寄三万元,所以超过三万元的部分只能通过黑市寄送,由此也造成很多不便。以前寄侨批,银信是同时送到家中的,而现在,只有信能送到家中,而批银需要收批人去浮洋或汕头领取。

华侨林展开在1946年初寄回家乡的批信中写到“孙男兹于正月初六日寄(叻坡华益信庄)暗汇去国币四万元正”。在批信中林展开告知家人,他通过暗庄向家里汇去了四万元。

侨批研究学者辛镛向记者介绍,二战结束之后,南洋各国对外汇进行了管制,有的国家管制特别严厉。如1946年3月,新加坡政府法令,其中规定华侨每人每月只能向对方一个家庭汇生活费,最高汇款额为坡币45元。如违反条例,将处以三年徒刑及罚款一万元。此外,在大陆这边,1946-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采取各种政策,大力吸收侨汇,加强对侨汇的控制,以增加财政收入。新中国成立之初,东南亚某些殖民地政府配合西方反动势力进行经济封锁,也禁止或限制当地华侨汇款回国。

辛镛认为,侨批黑市和暗庄的出现,源于当时当地政府(包括海内和海外)对侨汇过于严格的控制。近代以来,潮人下南洋,主要是迫于生计。过番的人需要寄钱回老家赡养家人,这是“刚需”。如果某地政府因故过度限制甚至禁止侨胞寄钱回乡,则黑市和暗庄就会出现,以满足华侨现实的需要。

解困境,总领事出面调停

1947年印度尼西亚华侨李芝敏寄给汕头澄海蓬阳上巷三弟的侨批对这一时期侨汇受限的情况有详细的描述。侨批中写道:“……垄中外汇消息:本月十ニ日垄中《新报》经有记载(大意如下):荷兰政府每月抹出新荷币壹佰万盾供华侨寄回祖国救济华侨家属之急需,第一期申请人数总共七万七千七百廿九人,平均每人每月均分得十ニ盾八角六分,消息已志前报。吧城蒋总领事得悉此事,立刻向荷政府提出交涉,谓战前在爪华侨每月得寄伍拾盾,自爪哇战事发生后,迄今已逾五载,则华侨家属经济问题立刻中断,以致受到种种痛苦。今幸得战事已到结束,华侨家属经济问题大有可希望,如今每人每月均得寄拾贰盾捌角陆分,其数太少。但蒋总领事交涉,大意要求每月寄款额数得以增加,结果如何,大约下周即能发表此次交涉结果,若能发生效力,外汇则在月底或下月出初即能开放第一期,经开放后以后寄家批则能按照独月寄去,特此达(告)知……”

侨批中说到,荷兰政府(当时印尼受其殖民统治)每个月分配给华侨寄回祖国的外汇额度只有新荷币100万盾,但第一期申请的人达77729人,平均每人得到的额度只有12盾8角6分,额度太少。此事引起驻当地的“蒋总领事”关注,立刻向荷政府提出交涉,陈述战前当地华侨每月可以寄回50盾,自从战事之后,很多侨眷已经五年中断了经济,出现种种困窘,现在好不容易战争结束,但外汇额度太少,希望可以增加每月寄款的额度。

“三十六计”,巧妙周旋寄批银

正是在这些时代背景下,华侨被迫通过黑市、暗批汇款。为了避开当地政府的检查,达到安全寄汇的目的,批局和华侨互相配合,什么“障眼法”、“掩人耳目”、“偷梁换柱”、“化整为零”、“金蝉脱壳”等等“妙计”都用上了。

一封由新加坡寄出的吊唁信就很“奇特”。信中写道:“……外妈(外祖母)于十月十六日逝世西归……因叻中政府限制月批……总共寄七(次)港币645即叻币三百八十五元,所存尚有叻币……寄清伺后信再寄可也……”信中写到因为外祖母去世,本想寄回一笔汇款帮助家里办理丧事,但由于新加坡当地政府限制寄批的次数和金额,导致当事人不得不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将汇款拆成七八次,分成好几个月分批寄回,尾数还要等下个月才寄完。

华侨林展开于1950年给妻子妙椒的批信中说:“现在叻中欲寄批回塘真艰苦,信面不可写实银,着写减十部(倍),如欲寄一百元,信面着写十元正,正免犯例也,以此告汝知道也。兹逢批期之便顺付去港币一百二十元正,到时照字查收为要”,他还怕妻子不明白,在批信的上边又注了几行小字:“是信是寄去港币一百二十元正,信面不过写是一十二元耳,可知之,以免收错也。”侨批研究学者沈建华介绍说,林展开采用的就是“障眼法”,信封上只写寄出款项的十分之一,然后在信里再进行说明。

当时华侨被迫使用的办法还有很多。如“掩人耳目”法,国外侨批局用邮票和航空签条将汇款金额遮住,到了国内后再撕开查对;“偷梁换柱”法,如汇款100元,写成“寄100块饼干”之类;“金蝉脱壳”法,就是信中写明汇款数额而信封上却不露任何痕迹,必须把信封剥开后才能知道寄了多少款项。

【专家点评】

汕头是著名侨乡,近代以来,大量潮人下南洋谋生。海外有许多侨胞,潮汕就有多少侨眷。侨批、侨汇是广大侨眷的合法收入和生活来源,对潮汕乃至中国近代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当年,清政府因贸易、赔款等原因,每年大量白银外流,侨汇则平衡了“入超现象”所流失的大量白银,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巨额的资金,必然引起南洋各地政府的关注,继而被刻意限制,造成诸多不便,也催生了暗庄暗语、化整为零、“暗渡陈仓”等特殊的侨批。特别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南亚某些殖民地政府配合西方反动势力进行经济的封锁,禁止或限制当地华侨汇款回国,甚至逮捕、杀害操作侨批有关人员。然而,这一切都阻止不了华侨爱国爱家的行动,侨胞不畏困难,冒着风险配合侨批局和国内各级部门采用隠秘的形式与南洋当局周旋,逃避其限制与禁止,继续寄钱回家赡养亲人。

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些特殊的“暗批”,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海外华侨浓厚的家国情怀与不畏艰辛的精神。这些泛着历史陈旧感的侨批,见证了海外侨胞的赤子情怀,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辛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