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党组织的恢复者李平:为革命事业呕心沥血忠贞不渝 最新 图1张

  作为中共潮汕党组织的恢复者,李平已经离世24年了。从1936年李平为潮汕的革命者接上了党的关系起,到1942年“南委事变”后,他赴重庆向党中央、南方局汇报情况时止,李平在这段时间对潮汕地区党的工作贡献是巨大的,历史将永远记住他的名字。
  遗迹探寻
  探访李平母校——有德小学
  怀着崇敬的心情,日前,记者一行赴澄海南徽村探访李平就读过的有德小学。车子离开省道不久,就到达了目的地,刚下汽车就听到教室里传来一阵阵琅琅的读书声。走在绿树葱葱花团锦簇的校道上,很难想象革命先辈曾经在这里开展过多么艰苦卓绝的斗争。
  李平,又名李世向,小名吉奎。1917年7月1日诞生于广东省澄海县苏南区北李乡(今汕头市澄海区莲上镇南徽村)一个侨眷家庭。李平少年时,在家乡有德小学读书,从小爱好体育、音乐,也喜爱园艺。“李平的七叔父是有德小学校长。这个学校的运动器械、图书、校园的树木和花草,不少是李平代为购置、栽种的。”南徽村委会原主任李石忠告诉记者。沿着校道,来到一座白色拱门前,抬头便看到一块写着“潮汕中心县委扩大会议旧址”的牌匾悬挂在拱门之上,穿过拱门来到房屋的里间,据李石忠介绍,这里原来是学校会客室,在1939年底至1940年作为潮汕中心县委的办公地点,主要用于开展革命活动的接待工作。学校还有另一个地下革命活动秘密场所——图书馆,当年李平和他的革命小组经常在里面召开秘密会议,部署革命工作。但后来学校改建修缮,图书馆没有被保留下来。
  人物故事
  恢复重建潮汕党组织
  李平是1936年10月由香港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临委”)派回潮汕工作的,党组织交给他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恢复发展潮汕党组织。二是加强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
  当时,潮汕地区正处于土地革命战争的后期,革命斗争形势十分恶劣。自1934年冬中央苏区红军主力长征以后,国民党反动派回师广东,重兵“围剿”以大南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潮普惠揭革命根据地丧失,党的领导机关东江特委遭受破坏。潮澄饶澳革命根据地浮凤苏区也深受摧残。1935年11月,潮澄饶县委和红军不得不转移到闽粵边,接受闽粵边特委领导。在县委机关转移后,澄海的隆澄区和苏南区还坚持斗争,直到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
  另者,1936年底到1937年6月,汕头市连续发生两宗捕人事件,汕头市的抗日进步运动受到国民党的弹压。1936年底,潮汕党组织领导下创办的《海岸线》被查封,编辑杜桐被捕,同时被捕的还有“岭东小学教师救国会”的成员共7人;1937年5月下旬,日本浪人青山清因违反汕头市政当局户口管理法规,并殴打警员闹事,被市警察局拘留,日本军舰借此开进汕头港,激起爱国学生义愤,向市政府请愿表达抗日要求,国民党当局表面接受学生要求,暗中却布置镇压学生,大批军警于6月21日包围汕头市应届中学毕业生会考考场,逮捕了17名进步学生,制造了轰动潮汕的“考场事件”。
  因此,在李平到达潮汕的前后,汕头市已经有一些进步群众组织开展抗日救亡活动。自大革命失败后,隐藏在群众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他们以隐蔽的方式引导教育群众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例如,在汕头市及各县由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组织起来的中学生“读书会”。最先是在汕头友联中学,由共产党员潘念之和赵季良二位教师指导他们的学生曾应之等组织起来的。随后,汕头市其他中学如大中、市立一中、岩光等中学以至市立第三小学都开始有这样的组织。除汕头市外,揭阳共产党员黄贻嘉在五经富引导组织的“我们书室”,还发展到河婆、棉湖等地;普宁共产党员马士纯在兴文中学组织读书会,则发展到南山、两英等地。后来,在读书会基础上又开展了新文字运动,有“新文字协会”“新文字研究会”“新文字研究总会”“世界语学会”等等。当时由于有《星华日报》副刊编辑张壮飞和张问强兄弟二人在报刊上积极推广,掀起学习运动的热潮。这些组织的特点是适合当时的革命形势,掩护、宣传抗日主张。此外,还有一批外地回潮汕的党团员和进步分子,他们分散在潮汕各地积极开展进步活动,比如在汕头活动的越南人、政治活动家李碧山等。
  通过对潮汕地区各方面情况的细致调查了解掌握,李平决定从读书会、新文字研究会这些组织入手建立义勇军(华南抗日义勇军)和救国会(岭东小学教师救国会)。义勇军是秘密的党的外围组织、按党员条件吸收,因此后来有90%成为共产党员、群运骨干。而救国会是半公开的组织。1936年底,义勇军已发展至二三百人,成立华南抗日义勇军潮汕大队部,大队长曾应之,指导员李平。李平在建立发展义勇军的同时,十分注意培养优秀分子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在义勇军中李平介绍了曾应之、陈初明,陈维勤3人首批加入中共党组织,于1937年1月经南临委批准,建立了汕头市第一个党支部,李平任书记。与此同时,李平向南临委汇报李碧山的具体情况后,南临委经过审查批准恢复了李碧山的党组织关系。3月,建立了潮梅党组织第一个领导机关——中共韩江临时工作委员会,李碧山任书记,李平任组织部长,曾应之任宣传部长。接着,党组织又分别派员到普宁、澄海、揭阳等地发展党员,建立支部。此外,在汕头市的党组织则从义勇军中不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建立了学生支部,书记周礼平(有党员3人);文化支部,书记陈华(有党员3人);妇女支部,书记方东平(有党员4人)。由于党的基层组织得到较大的发展,3月,经南临委批准成立中共汕头临时工作委员会,李平任书记兼组织部长。6月16日,改组为中共汕头市工作委员会,李平任书记。
  至此,潮汕结束了土地革命后期缺乏党统一领导的困难局面,加强了党对潮梅地区的领导,并恢复了同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使共产党成为潮汕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核心。
  推动抗日救亡运动
  从1937年夏至1939年6月汕头沦陷前,潮汕地区党的工作由李平负责。他在推动潮汕抗日救亡运动方面成绩斐然。1937年夏,南临委下达指示:加紧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团体由秘密转向公开合法,积极开展群众运动。
  李平接受任务后,立即开展对国民党驻军的统战工作。先是通过南临委同“全国各界救国会华南区总部”负责人李章达致函做155师师长李汉魂的工作,要他尽守土抗日之责和援助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又通过南临委饶彰风做155师政治处政训员张其光的工作。并做通156师、157师和独九旅华振中等的统战工作,使《海岸线》和“考场事件”被捕的人员最终得到释放。
  在做好国民党驻军统战工作后,汕头市区抗日救亡团体“汕头青年救亡同志会”(后改为“汕头青年抗敌同志会”)公开进行抗日救亡活动。同时到各县协助组织青抗会、妇女团体也组织妇抗会、少年儿童则成立少工队,同时还成立华侨抗敌同志会等。大搞抗日宣传、占领学校阵地,把办识字班、夜校与发动工农群众相结合,并开办了有名的“抗日摇篮”南侨中学。
  在抗日救亡团体纷纷建立,形成抗日救亡高潮的同时,李平领导潮汕党组织抓住时机进一步大力发展中共党员,壮大力量,使党组织更好地担负起领导抗日救亡的重任。从1938年8月起到1939年12月,全潮汕中共党员发展至4000人。
  抓好备战工作
  1938年6月南澳失陷,这是广东省第一个沦陷的县城,10月,潮汕毗邻的惠州也失陷,广州告急。中旬,潮汕中心县委在澄海县岐山陇头乡(今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陇头社区)召开县执委扩大会议。会上,时任闽西南潮梅特委书记方方传达了党中央的重要指示,李平则作了政治报告,对抓备战作出了周密部署:以青抗会名义派出工作队在铁路沿线、韩江两岸和桑浦山、莲花山等地建立抗日游击队支点,并抓住一切机会培训武装骨干。如与国民党第九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合作,开办自卫团分队长教导队训练,一批青抗会员和党员接受了军事政治训练;还派出女党员、女会员参加国民党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办的妇女干部训练所接受军事政治教育;选派女党员余天选、郑玲、陈曙光等参加八区自卫团“妇女社训队”的训练工作,通过训练班吸收一批女优秀分子入党;参加女壮丁训练,培训女壮丁等等。在李平的努力下,统一了党员干部的思想,明确了工作目标,赢得了工作的主动,积极做好备战工作,使党组织在汕头沦陷后能够从容应对出现的情况和迅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
  汕头沦陷后对敌斗争
  1939年6月21日,日军侵占汕头市,接着又占领潮州、澄海。汕青抗按照党的部署把队伍撤上桑浦山,并在桑浦山成立了抗日时期第一支武装队伍汕青游击队与日军展开武装斗争。还活捉过日本军人,受到独九旅华振中的嘉奖。
  这时期李平除与华振中搞好统战关系外,还抓紧在潮澄饶国统区做好地方团队的工作,当时潮澄饶主要有李少如的自卫团和洪之政的自卫团,中共地方组织派党员和骨干进入他们的团队做政治工作,开展对士兵的教育和宣传抗日,取得相当好的效果。如1940年国民党军反攻澄海城时,就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勇敢承担指挥作战任务,坚持战斗到底的“南桥张将军”(南桥即澄城南门桥头),他就是由党组织派进自卫团当政训员的共产党员张震,战后国民党县长李少如亲自来迎接他并传令嘉奖。
  在日军攻占汕头、潮安等城市后,日寇凶杀横行,时潮澄饶中心县委书记李平当机立断,县委设立敌后工作部,由周礼平任部长,并派党员骨干李习楷、陈锐志、陈培志等进入敌后(主要是在潮安江东与澄海上中区等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还派党员到潮安五区区长陈政主办的战工队,在韩江下游地段袭击日军汽艇,配合汕青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后来,李平派周礼平在江东佘厝洲村改组了原汕青游击小组,在对敌开展斗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为此后韩江纵队一支队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接受党中央的任务到东南亚
  1946年,李平和方朗二位同志还在延安党校时,中央决定派他们到暹罗(泰国)。因此时内战已经打响,原来在潮汕的韩江纵队成员除48人随东纵北上,其余党员、骨干和进步群众在部队公开抗日的情况下,政治面目已经暴露,国民党反动派在日军投降后便开始对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下毒手,因此部分暴露身份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只好出走南洋。由于人地生疏,这部分同志在南洋的生活难于解决,更不要说开展工作。而党组织派李平和方朗的到来,使他们得到极大的帮助,既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又能及时接受教育和指导。李平在南洋时既能搞好当地上中层的统战工作,又帮助解决了这部分同志的生活及职业问题。到1947年潮汕重新开展武装斗争,李平则承担了输送兵源支援解放战争的任务,还动员了一批海外赤子及进步青年学生回国参战。
  关心潮汕建设
  1979年,李平回到久别的家乡,这时他年纪大了,还患有心肌梗塞、眼底出血等严重疾病,但是他一回到家乡就满腔热情全身心投入工作。
  他关心潮汕党史的编撰工作。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使他更清楚地感到一定要给潮汕党组织正名,恢复原来那些为党为人民出生入死的共产党员、老干部的真正面目和名誉。在汕头地方党史工作机构还未建立之前,他争取当地老干部的支持,组织了一批热心人士征集编写了几十万字的《潮汕人民革命斗争史料汇编》,为后来党史机构建立后开展工作和编写党史打下基础。
  他关心汕头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汕头特区北京顾问组成立,他受聘为副组长,尽管身体状况更不如前,但他为特区的发展出谋献策不遗余力。特别是为广梅汕铁路的开通建设,他不辞辛劳积极向省委市委领导建议,并到北京铁道部请来专家带来方案,为广梅汕铁路的开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他关心帮助老同志落实党籍、党龄问题。中央对于脱党的党员原来有规定是脱党三年以上便不予恢复,但李平同志知道,抗战期间发生“南委事件”时,周恩来决定南方党组织暂停活动,党员执行“三勤”任务(勤农、勤学、勤交朋友)。在党组织没有寻找他们时,他们是不可能找到党的,这与自动脱党是有本质区别的。因此,李平和夫人方朗回潮汕时即积极写信给地方党史领导小组负责人李习楷、庄明瑞和市委领导及组织部反映情况并提出建议,几经努力,李平、方朗二位同志的建议意见得到认可,合理地解决了因“南委事件”脱党的老同志的党籍、党龄问题。
  他热心潮汕教育文化事业的建设。李平革命斗争历史长、见识多,他认为潮汕有不少事物值得大书特书。当时任汕头市长陈燕发到京开会时,他就积极向陈市长建议编纂《潮汕百科全书》,最终使这一重大的文化工程得顺利开展。他关心汕头教育事业的发展,当听说汕头将兴办汕头大学的消息,就与有关同志到福建参观厦门大学,为取经办好汕头大学出谋献策。
  记者手记
  在写李平生平事迹这一稿件之前,记者向市委党史研究室的工作人员借了《李平文集》一书,希望从李平在各个历史时期发表的文稿和讲话中,去进一步了解他对潮汕地区党和人民事业的贡献。
  《李平文集》收入了李平自1938年至1992年的主要文章、讲话等共39篇,拜读了文集,可以深刻感受到李平对人民革命事业的忠诚及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执着。这对我们学习和研究李平的生平和思想,学习和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潮汕地区革命历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此外,中共中央把立准、立好党史资料、编写党史作为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件大事,于1980年前后相继发出指示,要求各地成立党史工作机构,开展史料征集和编写工作。为还潮汕党组织光荣历史的本来面目,李平深感责任如山,时不我待。他在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做了许多工作。在1998年6月出版的《中共潮汕地方史》一书的《编后》文中写着:1980年春、夏间,抗日战争时期潮汕党组织主要领导人之一李平从北京来汕养病期间,当时地方党史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李平不顾身患心机梗塞、眼底出血等痼疾,在老干部支持下,主动组织力量收集党史资料,并整理出约50万字的《潮汕人民革命斗争史料汇编》。随后,他本人又整理出20万字左右的回忆资料,为潮汕党史工作的开展打下一定基础。李平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我们,他把毕生的精力、毕生的深情都贡献给党和人民,贡献给了潮汕大地!李平为党的事业是呕心沥血,舍生忘死的,尽管他在革命征途上是坎坷不平的,但他忠贞不渝,勇往直前,为党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今天我们回顾他的历史,更增加我们对他的敬仰钦佩和怀念。在这和平年代,我们要继承这些优良的革命传统,发扬爱国爱乡精神。抒不尽的是对革命先辈的无比怀念,唱不完的是对明天的无限憧憬。

你是本文的第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8、12、9
作 者: 杨舒佳/文 林少然/摄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