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内:阅尽汕头埠前尘旧事 最新 图1张

    在汕头老市区五福路,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叫做南庄内。南庄内是整个老市区最短的巷子,背靠金山直街,只有五福路一个出入口,目前只有三个门牌号,在很多汕头街道图内甚至都没有标记。然而,南庄内这条最短的老巷,却见证过汕头埠最早的巨贾乾泰行林应坤的辉煌与没落、高升戏院的兴衰以及太古南记的商海浮沉,是汕头具备独特历史价值的一处地名。
    南庄内与五福路:由多条清代街巷改建而成
    五福路最初并不是一条完整的马路,现在的五福路实际上是由多条汕头清代街巷改建而成。其一,从同平路与五福路交界处,一直到今金山二横街旁,这一段五福路之前是五福巷;其二,在金山中街附近的五福路到对面的巷子内,原是一个市场,在清末称为樟隆市,后来改名为信荣市;其三,从金山中街至南庄内附近的路面,原是一处大瓦屋,清末民初是高升戏院;其四,从南庄内旁的乐观巷旁路面一直到永平路与樟隆街交界,原是永隆直街。由此可见,五福路的前身,从东到西依次为五福巷、樟隆市(即信荣左巷)、高升戏院、乐观巷、永隆直街,此五处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汕头拓宽五福巷过程里进行征地拆除,由此形成今日的五福路。
    由此可见,之前的南庄内和高升戏院是密切相关的,而南庄内在五福路改建之前是包括今五福路的路面,一直延伸连接到对面的樟隆后街,可以通到福安四横街,这也是其民国前期的原貌,而且南庄内与高升戏院也必然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南庄内与乾泰行:见证汕头埠巨贾的辉煌与没落
    从高升戏院的原始契约上看,在清代南庄内以及同侧铺面之前属于金山街范围,最早的拥有着正是乾泰厝内主人林应坤。林应坤购置了今乾泰厝内的大宅,也购置了大量的汕头地皮,其中就包括福安街等。在清代光绪五年(1879年)五月初一日由澄海县所发执照中可以看出,林应坤之前有华坞乡田地五十亩,以及汕头埠房屋铺面三十九间,这其中就包括了金山街口的部分铺面。林应坤在汕头埠经营茶叶发迹,当时的福安街也是因为林应坤而得名,而福安街有四条横巷,连同福安街宛如“五福临门”,因此在金山街口旁与福安街平行的小横巷,被称之为“五福巷”,而五福巷边的铺面,也很多是乾泰行产业。当时方耀再次出任潮州镇总兵,在光绪五年时,方耀一方面奏报朝廷,由于“邻氛不净”修建崎碌炮台,另一方面继续对之前的潮州府内各县的积案进行清理。乾泰行位于金山街口两间铺面被拍卖,每间各卖三十两,共六十两纹银,随后才在清末民初转售给高升戏院。可见,南庄内这条小巷,其前身也见证着清末汕头埠巨贾林乾泰的辉煌与没落。
    南庄内与高升戏院:“八二”风灾盛转衰
    乾泰行在金山街口的两间铺面卖给了澄海商人杨坤和,杨坤和随即将铺面改成了五间民房,在光绪年间供人租住。当时五福巷及金山街口附近,由于之前永平路尾是一个渡口码头,称为第一津,这也是永平路前身第一津街的原因。交通便捷,自然形成市场,这个市场即樟隆市,杨姓家族在樟隆市旁租赁房屋自然也获利颇丰。但乾泰行林应坤虽经历大起大落已经去世,其妻子施氏在光绪三十三年(即1907年)利用林家及闽系在清末广东官场关系,曲折向时任两广总督的岑春煊反映此事。岑春煊指示由总办潮属膏牌局委员、总办洋务总局委员、总办潮属沙田总局委员以及澄海县正堂会办此案,经查认为杨家在光绪五年时还没有领取澄海县执照时就私自揭开官充乾泰行铺面,需要罚一笔七兑银罚款才可认同其产权合法。显然事隔三十余年,当时的林应坤、杨坤和等人均已作古,无法稽考此事真伪,但迫于压力,杨家也认缴罚银。
    杨家因为罚银问题也无心继续经营此处行铺,因此在宣统元年(1909年)将金山街口的这些瓦屋转卖给沈应发。沈应发买下这片瓦屋后,把瓦屋进行全部改装,建成了高升戏院。高升戏院在清末民国初期的出现是具有创新性的。因为高升戏院既经营传统潮州戏,也经营新兴的电影,当时称为“电戏”,而清末民初的汕头电戏院大部分是英国、美国人主办为主,潮汕人很少独立主办,规模也相对较小。而高升戏院当时有两百余人座位,并且雇用配音员,为无声电影配乐,一时名声大噪。
    但电戏毕竟是新兴事物,经营不易,随后高升戏院便转卖给蔡家,蔡家也继续经营戏园,但考虑戏园太小,继续扩大其规模。因此,蔡家在民国四年(1915年)和开明电灯公司买下金山一横街街口的华昌电灯公司旧机器厂房一座,这座旧厂房一直延伸到永平路尾,当时称为“大水沟旁”位置。合并后的高升戏园,大致上包括了南庄内、乐观左巷、金山一横街及这些街巷旁的五福路的路面,戏园门口朝向金山直街,改名为“乐观戏园”。这也是今天五福路南庄内旁边有一条小巷名为“乐观巷”,乐观巷原名“乐观左横巷”,是乐观戏园的左边伙巷,今天也变成一条狭仄的小巷了。但是,民国十一年(1922年)潮汕地区的“八二风灾”,乐观戏园也被摧毁了,变成了废墟。
    南庄内与太古南记:戏院变宅院
    乐观戏园在民国十二年(1923年)转卖给当时汕头埠商界巨擘太古南记家族。太古南记家族是乾泰行在五福路、福安街一片产业重要的接手方,当时南记已经在附近拥有一处大宅,位于福安四横街,背靠福安二横街,而且一直延伸到樟隆后街处,在今樟隆后街1号设立了“绍仁书斋”,至今仍可辨认其书斋遗迹和匾额。南记庄买下这片旧瓦屋后,和乐观戏园旁边的郑家沟通,买下了郑家的住宅,但南记没有将瓦屋和南记行最熟悉的航运业挂钩,而是办起豆饼厂,而郑家门楼则变成了南记另一处庄园。南记的豆饼厂一直经营到民国中期五福马路的改建才结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汕头市政府开辟五福马路,南记余庆堂林氏家族与政府谈妥,将原信荣左巷以北的厂房、住宅按照政府要求马路宽度进行拆除,这也是如今五福路旁只有信荣右巷而没有信荣左巷缘故,因为信荣左巷和南记庄内大量建筑都变成了马路。
    拆去大量建筑的南记庄内,也就剩下了南庄内这一处小门楼,改称为“仁里”,与樟隆后街的绍仁书斋遥相呼应。而仁里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太古南记抵抗日本殖民教育,曾经在仁里开设私塾学校,称岭梅学校,没有设置日语课程,仿照英式学制进行教学,一度有百名学生,后来辗转合并入聿怀中学。而“仁里”之名在汕头地名里颇为常见,民国后期“南庄内”这个称谓便成为其正式巷名。
    五福路骑楼最近翻修立面,原本已经空无一人并且封闭的南庄内,也得以打开封闭的水泥重见天日。虽然南庄内仅仅是一些民国中期的洋房,但是南庄内所经历的前尘旧事,却包含了汕头开埠前后的商业、法律、地政、娱乐文化,其背后包含汕头前人敢于尝试新事物、开辟新天地的精神,驻足于此,感慨万千。

你是本文的第88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27
作 者: 许壁锋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