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世纪60年代,汕头有一条当时最宽最长最好、沿途树最多的大马路,叫“外马路”。外马路呈东西走向,东到专区医院(中心医院),西接商平路1号,是汕头老市区中心最早的主干道,当年汕头的政治文化中心。如今,当我经过外马路时,上世纪60年代的味道每每会扑面而来,扬起心中一朵朵记忆的浪花,留下一道道不可磨灭的印记。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礐石海湾深海阔风大船少盐度高。外马路的源头与商平路交汇处紧挨礐石海海墘,晚上常有十几艘小渔船小舢板停泊在有几级简陋石阶的小码头,船夫一上岸就是外马路和商平路。盛夏,晚饭后不少市民会去海墘周边走走,有携妻带子一起散步的,有亲朋好友结伴乘凉的。我最常去的是外马路头的海边,看海、听浪、吹风、纳凉。行至永平路和外马路交界处,就能闻到一阵阵海风吹来浓烈的咸腥味,再往前走几步,就听到“哗啦啦”海浪拍岸的声音。偌大的海面黑乎乎的,人船俱静,唯有远处零星的渔火点点,若隐若现。后来随着城市发展,近岸海域不断填海造地,海岸线发生巨大变化,小码头成为汕头港务局大码头,上世纪90年代,我所在的进出口公司一部分货物就在此转运装卸。如今,该码头又改变了使用功能,被开拓为几个大型住宅小区。沿海岸线向东是汕头最负盛名的海滨路。 外马路25号(和永平路交界处)有一座欧陆建筑风格典雅宏伟的老建筑,这就是市民再熟悉不过的汕头邮政大楼旧址,以前那里是老人和小孩最喜欢去的地方。大楼东侧靠外马路,有若干木制百叶窗,第一层的窗户离地有1.5米左右,呈长方形,有四个窗户下沿是凹进去的小平台,可容纳四五个小孩子在上面站立或并排蹲坐。那时我们读书没有压力,父母忙于工作,那真叫一个自由!我们经常三五结伴去邮政局,攀爬上窗台叽叽喳喳说笑打闹,居高临下看窗户内邮政人员在里面忙碌工作,看外马路人来人往,是一处“风景这边独好”的好地方。可是不久,邮政工作人员为了阻止我们攀爬上窗台捣乱,用水泥灰沙把窗边的平台砌成60度滑溜溜的陡坡,使我们无法爬上窗台,更不能在上面站也不能坐。每当看到由于我们的“大把戏”而构筑的“马奇诺防线”,我总会坏坏一笑。现在那四个窗户下的水泥斜坡依旧还在。 邮政大楼旁边的外马路,如果天气正常,每天都有十几二十位七八十岁的老大爷一字排开在路肩道沿上相挨闲坐,每天来相聚的都是熟悉的老面孔。日升而来,日落而回。相信很多上了年纪的市民会记住那时外马路邮局一帮老人一字排开而坐的风景线。我爷爷就是其中一员,上午和下午吃完饭后,就去那儿坐。我曾经问爷爷,你们每天坐在邮政局外马路墘聊些什么?爷爷说:“有些人说民国往事轶闻,有些人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有些人一整天不说话,来和去只点点头示意,其他人会默默点头回应或笑笑地说‘来了’,离开时,又默默点头回应或笑笑地说‘行(走)好’。”一群阅历丰富的白发老翁每天在那里坚守集合“抱团取暖”,安静地怀想着各自的前尘旧事,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惆怅与落寞,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温暖与慰藉。 外马路两旁的树很多,沿路花木掩映,生机勃勃,路树绿绿,知了声声。小孩子天性好动,烂漫无羁,我们常三个一伙、五个一串,一边走一边玩,在树木之间穿梭打闹嬉戏。每经过一棵树,不是用肩膀去撞一下,就是用手去拍一下,好像要跟每一颗树闹着玩。在外马路与民权路交汇处(即现在外马路36号外马二小门前)有一颗大树,挺拔葳蕤,它拥有粗壮的干,苍劲的枝,绿色的叶。由于树龄很老,接地的粗大树干中间被蛀成一个大空洞,形成拱门状树洞,像字母“λ”,树洞足可容一个孩子自由钻出钻入。小孩子好奇心撑破天,我每次从那棵树经过,一定要从树的这头钻入,从另一头钻出,玩够了才离开,其他路过的孩子也一样,凑热闹玩钻树洞游戏。遗憾的是这棵讨人喜欢的大树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了。 外马路28号是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历百余年风云、全国最早的教会医院之一。当时外马路集中了汕头综合实力最强的四家大医院,自西向东,依次是第二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外马路与同益路交界处,市政府西边,新华电影院东边)、工人医院(博爱路和新兴路之间)、专区医院(现中心医院),这四家医院都在外马路南侧。我读幼儿园时,身患疾恙,在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过一段时间。我现在还零星记住几个镜头,当时二医院的儿科在二楼,是一栋旧楼旧病房。整座楼是木质结构,木楼梯、木地板,木制百叶窗,还有宽阔骑楼式走廊。那时的医护制度不允许陪护,家属不能陪床,每天按时吃药打针(肌注,没有静脉输液治疗方式)。父母亲利用下班时间来二医院探望我,基本是看一看问一问坐一坐就走。记得隔壁病床有个小女孩,比较娇气,每次打针前都眼泪汪汪、可怜兮兮,央求护士等她的父母亲来了才打针。 外马路二医院正对面是汕头消防队(现为存心会馆),门面日夜敞开,里面经常停有两部红色消防救火车(斜对面也停有两部救火车)。很多时候消防队员在入门处右边一隅进行体能训练,单杆、双杆、俯卧撑、引体向上。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想应该改为“练兵千日,用兵一时”。我最喜欢站在消防驻地门旁,看消防模拟出火警演练:指挥官站在消防车旁,一手拿计时器,一手拿哨子,一声哨响,消防队员一个接一个争分夺秒从二三楼宿舍圆口天井手抱着固定在地面上的竖杆快速滑下,然后迅速跃上消防车边缘踏板,将脚伸进靴子中,将裤子吊带拉到肩上(事先将靴子和消防裤套在一起放在消防车踏板上),穿上防火衣戴上钢盔。全体消防队员从楼上住宿处到全副武装出车仅一两分钟。消防队员快速出警训练,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如行云流水,看了既紧张刺激又扣人心弦。有一次路过消防队门口,亲眼见识消防队出警过程,记忆深刻。那年月,自行车寥寥,汽车连凤毛麟角也谈不上,市民行人在马路中央自由穿梭行走惯了。当十万火急的火警笛声突然从外马路消防队驻地急促响起,路上熙熙攘攘的市民公共意识很强,素质很好,还没看到救火车身影,只听到救火警笛,就纷纷退到路边避让,顷刻间目所能及的整条外马路中央行人杳无踪影、寂若无人,有如众多男女老少不约而同玩了一把“现代快闪”,场面震撼,特别感人。消防车飞快地驶出驻地,一路鸣笛,一路飞驰,畅通无阻,绝尘而去。 男孩需要故事,男孩需要飞扬。儿时的外马路,还有很多难忘的经历和有趣的轶事。我曾经和同学三五成群多次翻墙爬树跳入外马路20号绿草如茵、树大根深的海关大院内打球,还经常去总工会(外马路和招商路交界)出入走跳。这座民国时期的建筑,楼下入门右面是宽敞的大礼堂,后面有大食堂大球场和大防空洞(与二医院后墙相倚),防空洞上面种有不少翠绿的桑葚树,回家会采摘一大捆绿油油的桑叶去喂养小宠物桑蚕。寒暑假期间,我从小公园沿着外马路到外表看似普通里面却别有洞天的南北园同学家中串门。周末的夜晚,一个人兴致勃勃徒步到崎碌南北园约上同学一起扛着条凳去海军码头看免费露天电影。 一生如一日,转眼白头人,几十年一晃就过去了。儿时的玩伴们,走着走着就散了,活着活着就老了。外马路很多老建筑改建了,拆迁了,消失了。令人欣慰的是邮政大楼已被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它依然屹立在那里,依然保持着民国范和历史风采,让我可以看到门前八根气势如虹的大圆立柱的老建筑(题外话,最好将窗台下四个斜坡去除,恢复原状,更原始地保持原汁原味民国版的味道),为汕头留下宝贵的城市记忆。散文家张晓风说:熟悉你的城市,你才会好好爱它。
|
你是本文的第68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14 作 者: 斯古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