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公馆”里的红色边纵秘密联络站 最新 图1张

    毗邻小公园亭有“十八巷”,然而在这鳞次栉比的十八巷里头至今还隐藏着一座面积堪比南生公司而曾被称为“曾厝祠”的老宅院。它与徐厝祠(飘香小食店)属同时期的历史建筑,比同文学堂(1901)早11年、比存心善堂(1903)早13年……时过境迁,这座颜值不低的老宅院与汕头旧政坛、商界间的风云秘闻,及其曾经的主人爱国老将军的革命业绩,市井间知者寥寥。
    1861年,刚调任江西万安知县的丁日昌与庐陵知府曾咏二人,因太平军攻占吉安致庐陵失守而被朝廷革职。在丁日昌安排下曾咏举家迁至刚开埠的汕头避世,并为曾咏谋了个差职。丁日昌逝世后,在汕的侄孙辈们仍尊嘱垫资在“老市”(福合埕)南侧,为曾咏建了一座“四点金”祠堂,再配建洋楼和花园,形成占地面积达900平方米的大宅院,这就是落成于光绪十六年(1890)保存至今的“曾厝祠”。
    随着清王朝的覆灭,破败没落的曾氏家族在上世纪20年代初无奈搬离曾厝祠,由潮梅矿业大亨、丁日昌的曾侄孙丁子久接收,易为丁府入住。此后丁氏有几位裔孙成为对海内外社会有贡献的名人,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
    汕头沦陷,这座宅院被日系台湾人占住。随着抗日战争的结束,作为丁日昌的曾侄孙、余汉谋司令的部将——第十二集团军少将处长丁培纶,从广州解甲举家迁回汕头,入住这座老宅院候任汕头市市长,曾厝祠的门额挂上丁培纶自题的“丁公馆”牌匾。1945年9月28日,余汉谋莅汕主持接受日军投降事宜,期间曾登巡过丁公馆与丁培纶叙谊。此后的四年间,“丁公馆”自然是军门、官场的头面人物和商界、侨界名流议事交往的公馆,也是丁培纶经营陶芳酒楼、针织厂、运输公司等的实业运筹中枢。更让人料想不到的是,丁公馆是丁培纶的“乡亲”、“老部下”——边纵线人出入的秘密联络站,直到汕头解放。这是这座老宅院有史以来最为风光的年代。上世纪50年代后期丁公馆被分配为30户职工的宿舍,直至1985年才得到部分落实。
    1938年春,丁培纶以省政府的名义与朋友梁若尘(记者,1924年参加共产党,解放后任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前往东南亚慰问华侨,发动华侨捐输支援国内抗战,著有《慰问南洋侨胞记》一书。汕头沦陷,丁培纶被中国红十字总会委任为揭阳分会名誉会长,救治了众多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游击队战士和民众;1940年,共产党南方组织委派梁若尘从香港到韶关营救博罗工作队,由丁培纶向余汉谋做工作,使21人获释并护送抵港。中共地下党员徐院池在汤坑开设诊所作为边纵游击队秘密联络据点,1947年8月被喻英奇部拘捕监禁,党组织多方营救,最后由丁培纶出面向喻英奇保释并送往香港,再秘密调回边纵根据地,徐院池解放后为首任汕头市卫生局局长。
    1950年初,丁培纶在汕头积极配合蚁美厚先生,为中泰友好、动员华侨回国投资建设做了大量的促进工作。他还将珍藏于丁公馆的《四部备要》2500册(共10箱)捐赠于汕头市政府,由时任副市长黄声签收……丁培纶是一位对抗日、革命有功的爱国将军,汕头刚解放旋被聘为汕头市第一届人大代表。丁培纶1954年病逝于丁公馆,享年57岁。
    由“曾厝祠”演绎而来的“丁公馆”, 距小公园亭不足100米,面积达900平方米,是小公园片区仅存的两座古祠堂之一,代表了多少不同姓氏的外来人员参与筑织“百载商埠”的记忆。
    丁氏家族对汕头开埠有所作为,史中有载丁日昌1874年曾参与疏浚韩江下游河道事项;丁氏后裔在汕建祠并在汕头成长而后举名中外;丁公馆是抗日将军、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市人大代表丁培纶的故居,也是红色边纵秘密联络站,它承载了丁培纶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做出积极贡献的史迹,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
    本文将这座见证了汕头埠130年历史变迁的老建筑背后的人和事首次披露浮世,希望能让人寻回昔日记忆。殷切建议有关部门在创文的行动中,考虑把“丁公馆”作为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处理,这是充实、提升“小公园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品位的重要举措。

你是本文的第57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9、4
作 者: 陈胜生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