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座妈宫的故事 最新 图1张

    嘉庆二十年(1815年)李书吉所编写的《澄海县志·卷十六·祀典》中写到,“按天后,湄州林姓女,卒为南海神航海者,随船供养,遇颱颶险阨辄出火桅檣间,远洋迷路,常有灵鸟翔引,为一舟司命。”可见,妈祖信仰在潮汕地区地位崇高。近日老妈宫戏台重修,彰显了汕头埠独特的妈祖文化。除了老妈宫之外,在汕头埠范围内还有新妈宫、老会馆妈宫、新会馆妈宫,这些妈宫除了延续了妈祖信仰外,也给汕埠留下了一些地名与历史,笔者试对四座妈宫及其周边地名掌故进行探究。
    水仙宫巷与营盘内:老妈宫曾享官祀
    在升平路一号老妈宫戏台左右两侧小巷各有其巷名,左侧为新关街,右侧为水仙宫巷。最初的水仙宫,其门便朝向水仙宫巷内,形成时间暂不可考,但在清末汕头地图内,水仙宫与老妈宫是并存的,这充分说明了水仙信仰在清末民初仍然延续,并且也属于早期汕头埠人的重要信仰,直至民国才逐渐消失。水仙崇拜是闽南旧俗,从惠来以及台湾各地现存的水仙宫祭拜看,主要祭拜大禹帝、伍子胥、屈原等,属多神崇拜,也是渔民祈祷平安场所。那么,既然水仙宫存在于旁,又为何出现老妈宫?
    在乾隆至嘉庆年间,汕头有一处绿营兵驻军,名为沙汕头汛,其入口便在今老妈宫旁的广东省银行旧址,而老妈宫与新庆里、顺兴街等一带属于汛内,俗称“营盘内”,今升平路新关街对面龙尾爷宫,也曾为鮀浦巡检司驻所。老妈宫地也在营盘内,这本身就需要清军划拨土地,而修建妈宫和关帝庙等,与清代对闽南及台湾一带的管理策略有关。
    清代康熙年间,施琅平定台湾,上奏清廷建议奉台湾民间信仰的妈祖“天妃”赐晋天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廷准奏,且进颁“护国庇民妙灵昭应仁慈天后”敕号,乾隆时期清廷又颁旨,将妈祖宫改官祀。嘉庆二十年(1815年)李书吉所编写的《澄海县志·卷十六·祀典》里,除了澄海县城内旧火神庙旧址的妈宫特强调为“邑商”出资,其他如厦岭妈宫、关帝庙等均属官祀。不过,此县志尚未记录老妈宫及关帝庙,说明老妈宫建成时间晚于1815年。由此可见,成形于嘉庆初年的汕头老妈宫,恰好是清廷推动官祀妈祖的阶段,老妈宫最初便是由沙汕头汛划地兴建并进行官祀,通过信仰宣扬妈祖神力庇佑清廷,这也是清廷强化两岸一统的文化策略。而老妈宫戏台则形成时间较晚,因为清代大部分妈宫在修建时讲究妈祖像需望海庇佑,一般不在妈宫前修建大型建筑物,但在清末妈宫前建筑逐渐增多,在民国时期为祭祀演戏之便,方将临时戏台改为固定建筑。
    杉排街与新风左巷:新妈宫仅剩一“新”字
    新妈宫与老妈宫相隔不远,其旧址位于今杉排路新风左巷(原天后左巷)内原永平路小学处,形成于清代末年,在清末日本人所绘制地图上,也可以看到在杉排街中段沿海区域标记了新妈宫。当时新天后宫所在地只是汕头埠北部的一处丘陇,周边的永平路尾在清代是一处码头,称为“第一津”,永平路原为第一津街。
    新妈宫的形成也是和这一码头有关。当时的第一津贸易昌盛,各类商品从码头卸下即可贸易,在第一津旁形成了樟隆市(今樟隆街一带)。清末妈宫大多由商业团体运营,于是在清代晚期便在杉排街旁丘地望海处修建天后宫,形成时间晚于升平路头妈宫,因此便称为新妈宫。新妈宫的妈祖朝向原是面向今杉排路风围内一带,原风围内仅是防海堤围,没有较高建筑,符合清代修建妈宫的风水取向。
    据《潮州志·交通志》记载,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汕头邮政局设置在“新妈宫市亭”、“老妈宫”各有一个信柜。由此可知,清代新妈宫有“市亭”一处,实际就是樟隆市的管理机构,而当时信柜便设在新妈宫旁樟隆街,而老妈宫反而没有“市亭”,可见当时老妈宫前由于填海造路等原因,在贸易上已没交通便利,反而新妈宫旁位于第一津口,商贸更为活跃。在地名上,新妈宫两侧伙巷,分别为天后左巷、天后右巷,新妈宫前则为天后前一巷、天后前二巷,沿着杉排街的天后左巷一直走,可以到天后前一巷、风围内、杉排一横巷、天后前二巷等。
    新妈宫在民国时期逐渐衰落,在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新妈宫已是汕头警察局第三分局驻所,当时新妈宫一边香火鼎盛,一边为警察分局。建国后,此处成立天后街道办事处等,新妈宫旧址也改为永平路小学。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因倡导破旧立新,将天后左巷、右巷改为“新风左巷”、“新风右巷”,天后街道也改为新风街道,最终合并为新福街道,清末民初闻名的新妈宫,如今在地名上只剩“新”字。
    会馆巷与商平路:老会馆妈宫与新会馆妈宫
    老会馆位于百货大楼后的原安平路第一小学,原名漳潮会馆,建于咸丰年间,原两侧伙巷,便是漳潮会馆左巷、右巷,今这一片区已经拆除。老会馆是汕头第一个商业组织,而鲜为人知的是,老会馆也曾有一座妈宫。
    汕头开埠后,西方传教士看中汕头商业旺地的价值,耶士摩等浸礼会传教士,也考虑在汕头设立一座教堂。同治四年(1866年)时,耶士摩购买了位于汕头埠西北部福安街口海坪地一片,准备建教堂,这位置大致和今荣隆街、杉排街头相近,当时此两街尚未形成。但耶士摩在申请官契时遇到阻力,因漳潮会馆的林乾泰等大行商当时拥有福安街等多处地产,他们鼓动会馆绅董上书澄海县令,提出如在福安街口修建教堂,会阻挡到会馆内“庙”左畔风水,这里的“庙”,就是老会馆妈宫。可见,老会馆妈宫曾经背朝今安平路,面向福安街口海旁即第一津(今永平路尾),在这两个地点间的升平四、五、六横街以及永和街头等都是后来才形成,原老会馆妈祖也可望海。虽漳潮会馆也是借题发挥,但说明了清代汕头妈宫,大都讲究望海可及。因为林乾泰阻挠,耶士摩只好另择它地。
    新会馆旧址原位于商平路,即今商平路小学处,两侧分别为原泰兴街与和安街,背靠永兴五横。新会馆前身是万年丰会馆,后改潮州会馆,与老会馆改组的六邑会馆合并,在民国时期为汕头总商会所在,商平路也正是因为新会馆商会所在才改名为商平路。在清代,新会馆也曾设置妈祖庙。新会馆最初大门设在今永兴街内,这与日本东亚同文会在1920年前后刊行的《支那省别全志》广东卷记载一致,但新会馆妈宫则不与新会馆最初大门同向,从一开始便面朝大海,也即与今商平路小学门口同向。
    直至清末,商平路依然是汕头埠的海坪地之一,新会馆妈祖也是望海庇佑商民,特别是万年丰会馆还在会馆旁修建一处会馆码头,当时更是商民均祀、香火鼎盛。而民国汕头填海造路运动下,商平路的形成让新会馆妈宫不再望海,新会馆码头也消失,变成了安平路的一部分。但是新会馆妈宫选择在会馆前修建一处固定的戏台,犹如今老妈宫戏台一样,在妈祖诞辰等重大节庆时出演潮剧。建国后,新会馆旧址改为商平路小学,而新妈宫戏台则成为一处旧址,虽然塌陷,但依然立在学校前。
    汕头埠四座妈宫恰好与汕头埠格局结合,东有升平街老妈宫、西有漳潮会馆妈宫、南有万年丰会馆妈宫、北有杉排街新妈宫,四座妈宫坐镇汕埠四角,而如今只剩下老妈宫,其余也成为了历史。但汕头埠许多地名与历史里依然渗透着妈祖文化,在老妈宫与新戏台徜徉时,不妨到其他几座妈宫所在旧址,感受汕埠独特文化。

你是本文的第52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10、11
作 者: 许壁峰 文/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