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2、30年代,中国的石油完全需要进口,紧接着抗日战争爆发,更是几乎断绝了油路的来源,眼看着当时全国仅有的四万多辆汽车将要瘫痪在大地之上,工程界的有识之士纷纷展开研究,来自河南的我国著名内燃机专家汤仲明,自投资金,租了民房悉心研究,历经三年,经过无数次的失败,终获成功,发明了中国第一辆有实用价值的木炭汽车。其原理就是利用木炭在不完全燃烧的状态下,产生一氧化碳作为燃料的一种装置,下面我将以我所经历的一些史实作介绍:我原籍广东汕头,确切的出生日期是1934年4月18日,出生地是江西九江。三年后抗日战争爆发,我们举家南迁回到家乡。汕头沦陷后,父亲又再次带我们回到江西,但不回九江,而是辗转于江西多个县市之间,如吉安、泰和、宁都、于都、会昌、兴国、瑞金,以及广东的平远、兴宁和梅县等。由于居无定所,小学阶段我不断转学,先后在江西兴国、瑞金和广东梅县就读过八所小学。也是由于居无定所,我经常要坐汽车,于是也就有了我与木炭车的这些情结,关于木炭车,如果我们这代经历过的人不说,年轻人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更不知道今天的幸福。
    小时候坐汽车,心中老是抱怨,口中老是嘀咕,路,怎么这么长?一天到黑都在路上跑,似乎永远望不到尽头,永远到不了家。特别汽车是在江西会昌的筠门岭和广东丰顺的猴子峒盘山公路攀爬的时候,汽车的那种吃力的喘鸣,更要命的如一旦停火,司机就要下来给车旁一个高达两米的大炉子续炭续水鼓风,到车头用手摇把手重新发动,甚至还需发动全车旅客帮忙推车等,那就更难耐了。其实,路并不长,也就几十、近百公里的光景,因为时速只有二三十公里,所以显得很长。老舍曾对这种情景赋诗调侃说,“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不过我以为,老舍先生写这首诗的时间可能是木炭车刚起步的二十世纪30年代,到了我所经历的40年代,功能已日臻完善,抛锚现象已不常见。
    这种汽车都是在车旁安装有一个高高的大炉子,可高达两米。开车前司机或助手早早起床扒炉、装炭、点火、鼓风。用手摇把手发动汽车,炉的上方还有一个小水箱会不断向炭火滴水让木炭处于不完全燃烧状态以利于产生煤气,有段时间,我以为木炭汽车是烧水产生蒸汽来发动汽车的,其实不然,是产生煤气,通过特制的管道输送到发动机来提供能源的,只有当煤气积蓄到一定程度,司机就能打火,打火后煤气在汽缸里燃烧,发动机就能运转起来。

你是本文的第46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12、24
作 者: 林宝山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