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寨墙凝聚棉湖历史 最新 图1张

    不知道它垒砌于哪年哪月,也不知道最初它有着怎样的容颜?
    月换星移,世事沧桑,棉湖古寨墙,那一段、那一截,虽然凝聚着古镇的历史,但是历经岁月的风吹日晒雨淋,如今它仅残存几段苍老、缺损的身躯,好像一个消瘦憔悴的耄耋老人,在时代前进的脚步声中老去……
    棉湖镇文化站原站长黄凡先生,编写过《棉湖古代史引述》一书,关于“棉湖”的历史沿革、古寨地理、历史人物、寺庙建筑等,汇编了不少历史资料。“棉湖作为一地方小镇于何时形成?根据该书所述,可能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即公元977年。至于“棉湖寨”的形成时期,估计在元代间便具有一定的规模。
    “寨”的基本字义,词典解释为:防守用的栅栏;旧时驻兵的营地;村庄。
    如果按照词典的解释,那么“棉湖寨”的形成,是由于人口聚居日渐增多,达到了一定规模,形成了村庄集镇,需要筑寨墙,防守治理。并且棉湖所处的地理位置居交通要塞,具有一定的军事意义,因此这里成为兵营驻扎的地方。现在,靠近棉湖旧码头附近,有一条老街叫“营盘前”,表明这里是昔日扎营驻兵的地方。据黄凡书中所述,棉湖古寨墙可能形成于元末明初。
    棉湖濒临榕江中游,由于古代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水路,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棉湖的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铁业)、制糖业和贸易得以发展,形成交易畅旺的圩市,经济发达,在周边集镇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明代洪武年间,朝廷在棉湖设巡检司(即兼具军事和行政职能的机构);清代嘉庆年间,棉湖成为揭阳县分县县丞驻地(即棉湖不算“县”,但却行使“县级”的行政职能,算是“分县”)。
    人口兴旺,经济繁荣,富裕的棉湖寨自然惹得贪婪的山贼海寇虎视眈眈,剽掠抢夺——得益于寨墙起到屏障作用,官兵奋战,把贼寇击退。
    棉湖的老寨范围,包括现在的东关桥旧址、亭脚杨、新帝爷、兴道书院、大楼郭、南门头、猪仔圩、女庵脚、安定门、宫前黄、码头直巷、商会前巷、打铁池等一带,寨墙沿着这个区域筑建,在打铁街口开东关桥门(东门)、寨脚尾开西门、码头直巷北路口开北门、南门头开南门。此外,在慈济古庙前开安定门,在永昌古庙前开永昌门。
    随着朝代的更迭、社会的变革,昔日的“寨门”仅剩下永昌门,古寨墙也变得支离残缺不堪。古寨墙为夯土墙,经受了岁月风雨的磨砺,直到现在仍然能留存一部分,不得不说是幸运,但是这些残存的古寨墙现状也令人担忧,不知道还能“存活”多久?
    小时候,我经常经过猪仔圩,见到那儿有两堵古寨墙。上世纪80年代初,在靠近今翁厝街的那堵古寨墙,由于该地建房子而被拆除。今存的另一堵古寨墙,一头已成为民居的房屋墙体,另一头耸立裸露,墙根出现大裂缝,旁边长着一棵树,古寨墙在树与民居的夹缝中显得岌岌可危……
    在南门头往糖水灶街处留存有一堵古寨墙,中间不知哪年也已被“破开”成通往糖水灶街的路口,左右两边的墙体也都成为民居的房屋墙体,裸露的墙体布满大小窟窿,苔迹斑斑。
    在商会前街,古寨墙也是被“破开”成交通路口,墙体也是成为民居的房屋墙体,该民居现已无人居住,寂寞凋零。
    上述这三处残存的古寨墙,由于“傍”上了民居,尚且得以留存。在兴道书院前面的古寨墙,上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兴道中学操场时被拆除,重建成学校围墙,连半点残影都找不到。至于其他地段的古寨墙,目前的现状也是跟上述情况大同小异。
    现存的古寨墙似“野草”,没有标识、没有顾管,更谈不上维护,如果这样继续置之不理,或许某一天它将灰飞烟灭!
    明晰棉湖古寨的范围,对于研究棉湖的历史文化、城镇建设、经济发展、风俗民情等,具有特定的时代意义。古寨墙作为棉湖古寨构筑的实物见证,具有不可代替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同时,它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如果对它给予科学的保护,进行合理的开发,将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续,为经济发展带来积极的循环效应,为丰富棉湖古镇的历史文化内涵增添新光彩!

你是本文的第687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8、27
作 者: 林毓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