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月28日,枪炮声划破都市上空的平静,日军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奉命守卫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其英勇卫国精神激发了全国民众的爱国热情,人们纷纷募捐资金和物资,支援抗战。各地同乡会组织动员民众支援前线的努力功不可没,潮州旅沪同乡会更是救国恤难著称一时,引领旅沪潮汕同乡汇入救亡的时代浪潮中。
    异地谋生,相互帮扶
    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逐渐成为全国工商业中心、金融中心和远东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吸引不少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移民,谋求商业和工作机会,上海城市人口迅速扩大。
    不少潮汕先辈正是在此时开始移居于此,民国初年,计已有数万人,至新中国成立时,亦有十万之众,逐渐形成与都市发展息息相关的地缘群体之一。凭借着上海大都市的优势,潮汕人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成为在都市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的群体之一。在商界,潮汕人在钱庄、典当、糖业与抽纱等行业独占鳌头,其中不乏郭子彬、郑培之等商贾大亨;在文艺界,潮汕先贤郑正秋、蔡楚生等开创和引领中国电影行业的新时代;在文学界,杜国庠、冯铿等上海“左联”作家享誉文坛。正是在上海大都市的舞台上,潮汕人在各行各业中尽显才能。
    背井离乡,漂泊异地谋生,需要彼此多方照顾,乡谊之情成为联系同乡、相互帮扶的重要纽带。早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上海就已创立潮州会馆,供奉天后,以祈求商贸航运平安。自开埠以来,随着旅沪同乡的增多,潮州会馆发挥出更大作用,先后在上海筹建八邑山庄、潮州和济医院和上海贫儿教养院等机构,为旅沪贫困同乡提供丧葬、医疗以及教育等慈善服务,同时会馆还承担着调解商业纠纷、资助同乡回籍及维护社会秩序等社会责任。
    然而,“九·一八”和“一·二八”事变打乱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国难当头,社会秩序混乱,如何更大范围地整合动员旅沪同乡参与支援抗战,救济难民,成为了旅沪各大同乡团体面临的问题。
    为此,旅沪同乡在郑正秋等人倡议下,响应爱国热潮,筹建潮州旅沪同乡会,支援黑龙江省马占山的抗日行动。但日军进犯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酿成大量将士、平民伤亡和难民逃亡的悲剧,潮州旅沪同乡会积极动员同乡群体参与救亡,救国恤难著称一时。
    组建后援,誓救国难
    1931年10月11日,潮州旅沪同乡会正式宣告成立。不久,“一·二八”事变即爆发,抗日救难成为当时沪上最急切的事情。为应对民族危机的加剧,潮州旅沪同乡会于事变次日即成立国难委员会(后改名为救国委员会),以“救国难,保民族”为宗旨,誓不到国难危机解除不解散,积极投身于救亡运动之中,成为事变后沪上第一个后援组织,并开展以下活动:
    一是募捐支前。救国委员会甫一成立,即开展募捐支前,援助战事的活动。主席郑正秋当即以“郑洽记”的名义捐助400元,其他执委和监委成员也积极捐献,共筹集数千元,购买粮食等劳军物资,于战争的第三天即送抵十九路军军部。此后,又分数次将劳军粮食转交给前线将士,除粮食之外,还派专人保持与前线联系,积极提供前线所需的物资,包括构筑工事所用的铁丝网、汽油、旧棉被、伞具等,有力地支援抗战。
    二是救济难民。战争造成家园被毁,百万难民无家可归,救济难民成为社会难题。面对动荡不安的局面,2月1日,潮州旅沪同乡会致函潮州会馆,请求借会馆为受难同乡收容所。潮州会馆欣然赞同,并积极参与解决受难同乡的食宿和医药等问题。对愿返回原籍等难民,同乡会也积极代为联系船运返籍。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先后分7批护送约700名难民回籍,其籍贯遍及粤省22个县、市。收容、遣返难民工作关系到稳定后方,也是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慰劳伤兵。面对战争中受伤的将士,潮州旅沪同乡会也派遣代表赴上海各医院慰问伤兵,并函请广肇公所派遣熟悉粤语的工作人员到各大医院照料伤员,提供帮助;同时出公函介绍同乡中有医务能力与经验者到中国红十字会总办事处参加救护伤员工作。
    同心抗战,戮力救亡
    在“一·二八”事变中,潮州旅沪同乡会积极联络各方,吸纳民众力量,同心抗战,戮力救亡。
    不同于以工商业者为主的潮州会馆,潮州旅沪同乡会的组织结构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首先,同乡会对会员规定的门槛较低,规定凡八县一市之籍贯,年龄在二十岁以上者,“有正当职业或品行端正经会员二人之介绍者,不分性别均得为本会会员”。其次,入会费用标准多元化,“普通会员年纳会费一元,联谊会员年纳会费二元,赞助会员年纳会费十元,特别会员年纳会费二十元,永久会员一次纳会费二百元”。尽管纳费标准不一,但“本会会员一律平等”,并无特权。组织内部的宽泛化吸纳众多同乡民众的参与,在动员和整合民众力量参与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潮州旅沪同乡会在广泛吸纳潮州同乡民众支持同时,密切保持着与潮州会馆的合作,一些潮州会馆的董事在潮州旅沪同乡会中担任执行委员和监察委员,在潮州旅沪同乡会资金拮据之时,潮州会馆及时帮助其向同乡殷户募捐筹款,还借潮州会馆收容难民。除潮州会馆外,潮州旅沪同乡会还保持着与海内外同乡群体的联系,畅通资源吸纳渠道,先后接受上海押当公所、旅港八邑会馆及南洋各潮州同乡团体的资金和物质支援,有力地支援了抗战前线。
    为增强社会信任,方便接受各方监督,潮州旅沪同乡会救委会编纂《潮州旅沪同乡会特刊爱国号》,将其接收的捐款者单位(商号)、姓名、捐款数目,其经手的募捐支前物品种类、数量,按日程公诸于众。赢得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城市的扩张带动经贸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带来了生活和工作、商业的机会,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群来此谋生和追求发展。以乡谊为纽带构建的同乡会正是民国时期上海大都市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组织。民族危亡的危机降临,深化了地缘群体对都市乃至国家的认同,救亡活动塑造了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命运关系,激发了同乡会的救亡热情,共同参与抗战的时代洪流中。
    而今,“一·二八”事变已过去整整85年,在上海这座大都市的舞台上,潮汕同乡组织仍在以独特的方式为城市和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你是本文的第44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7、6、4
作 者: 倪晓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