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汕头早期的传播 最新 图1张

    考察潮汕地域文化的转型和发展,汕头开埠成为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如果说,在此之前,西方文化仅仅是通过海外移民(华侨)以双向交流的方式稍稍影响着潮汕本土的话,那么,开埠之后,西方文化就开始以一种强势的姿态进入,迅速波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一、西方价值观随着帝国资本以强加的形式进入潮汕;其二、随着潮人向外移民量的激增,与家乡在感情和经济上的紧密维系而致西方和南洋的艺术理念时刻都改造着五千年历史形成的文化道统。出现了东西文化的“杂交”现象。
    这一点在宗教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潮汕的宗教信仰原来就较为庞杂和混乱。由于潮汕是一个历史移民区域,因北方战乱所致的几次大移民就为潮汕地区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神明崇拜,呈扇形汇聚的结构,没有形成主流信仰(要概括这种信仰形态,只能用“多神教”来表述)。所以,外来宗教的进入就变得相对容易了。
    一、汕头开埠,基督教在潮汕的传播
    开埠前后的外来宗教是指基督教和天主教。据资料显示,基督教传入潮汕是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德国巴色会国外布道会牧师黎力基到南澳后宅、潮安龙湖等地布道。由于当地政府不许,便于翌年2月转到澄海盐灶沿海一带布道,设立盐灶教堂。咸丰六年(1846)英兰长老会派岳为邻及戴德生来汕传教,后购得海边竹脚地一片,于咸丰八年(1858)建成锡安礼拜堂,为汕头市区最大的基督教礼拜堂。当年,美国传教士耶土摩自暹罗移至香港传教,来到汕头,了解到德国巴色会及英兰长老会都已来汕传教,便与美国浸信会联系,在浸信会的委派下,转移到汕头主持宣教事宜。
    咸丰十年(1860),汕头开埠,耶土摩与约翰逊先到妈屿岛传教,有潮人8人受洗入教。同治二年(1863)耶土摩在汕头埠建汕头基督教普益社。同年于大石创建教堂(称后山顶礐石仔,与金山中学毗邻),初为一平房。同治十一年(1872)方建成教堂,礼拜堂落成,初具了规模。光绪二十四年(1898)教堂维修扩建,成为岭东基督教浸信会的中心。大礐石教堂在建筑风格上与其他教堂那种浓郁的异国风格(比如哥特式)不同,而是尊重和吸取潮汕地区的传统建筑元素,与西方建筑风格的有机契合,中西文化的交融使入教者更易接受和认同。同时,耶土摩还在外马路新建了福音医院、孤儿院等慈善机构。
    咸丰十年(1860)长老会国外宣道会派宾为邻牧师来汕传教。光绪二十六年(1900)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也传入潮汕。这几个基督教会教派很快在潮汕各地设立会堂传教、发展教徒,从而改变了潮汕原有的宗教信仰格局,西方文化精神第一次如此直接地冲进潮人的精神领域并产生强烈的激荡。
    天主教基本上也在同时期进入潮汕地区。开埠以前,一些牧师在潮汕地区小范围传教,汕头开埠后才形成规模。同治九年(1870)天主教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到汕头埠传教,在镇邦街附近设立小教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建成若瑟堂。
    各教会为了扩大影响,在布道的同时,也在本地兴办一些教育及慈善事业,较有名的是汕头聿怀中学、礐光中学、晨星女中,揭阳县的真理中学就是基督教会、天主教会开办的,教会办的汕头福音医院、圣马利医院、揭阳真理医院等也颇具规模,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礐石妇女学校,是教会在全世界开办的第一所女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恪守传统礼教的潮汕女界来说,极大地拓展了视野,用振聋发聩来形容也不为过。
    二、设置礐石妇学,对潮汕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近代以来,基督教会在向全世界传播的进程中有一大创举,就是在各地开办了女子学校,有组织地培训基督教女教工,这对后世无论是教育思想还是教育模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世界上第一所女校于何时在何地创办呢?美国“芝加哥女子浸会教育总部”曾宣称,该总部创办于1881年的“芝加哥女子浸会培训学校”是有史以来世界第一所女子学校。其实这是不准确的,诞生于我们汕头的“礐石妇学”——即“女子圣经培训学校”,比芝加哥女校整整早了8年!1873年,汕头已开埠12年,基督教在潮汕地区有了相当的规模,在耶士摩倡导下,礐石山上新建了大教堂,这一年,年轻的美国姑娘A·M费德小姐(Fielole 汕头人称费德姑娘,或斐姑娘,1839年生于美国纽约杰佛逊。姑娘是指未婚女性),因为工作能力受到耶士摩的赏识,经耶士摩申请,受美国浸信会委派来到汕头,开办“女子圣经培训学校”,校址就设在石山大教堂,耶士摩博士为教务长,费德小姐为教师。女子学校的环境很优美,耶士摩博士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学校四周被竹林围起来,旁边还有一块巨大的石头,石头下面流水不断。”关于角石这个地名,耶士摩博士用“kakchich”来表述,意思即“石头的角”,十分有趣。学校开办初期,由于学校只有开办人费德小姐作为兼任教师和负责神学的耶士摩博士,课程设置不多,学习时间也只不过2至4个月 。初期的课时也不是很正常,时断时续。学员多是来自潮汕各地乡村对基督教有兴趣的女子,年龄一般都不小了。据一份历史资料介绍,从1873年学校创办到1903年的30年间,只有335名学员,平均年龄40岁。由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她们几乎全部“裹脚”(缠足);后来,学校的规模有所扩大,从1903年到1920年的17年间共有531名学员,平均年龄为26.5岁,而且全部为“天足”(没有缠足)了。 每年上课的时间也比较长了,大约为9个月。在农忙时候学校会放假让学员回家务农。学员到女校学习,住宿和学费一年为40美元,支付不起的则可减为30美元一年,学员课余在教堂当义工,平时要做手工赚点钱作为生活费。
    学员进校学习的时间虽然从开始时的2至4个月到后来的九个月,但还要安排部分时间由教师带领学员走出去开展社会实践和传教。费德小姐在她后来出版的一本记述女校生活的书《中国一角》(在美国出版,由当时潮汕著名画家吴凌插图),就记述了当时费德小姐和女学员在潮汕地区传道、游学的情况。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情景,如夜宿破庙,大家轮流讲民间故事来排解寂寞等。这部书的价值在于,作为沟通中美文化的使者,费德小姐从语言分析入手,自觉观察潮汕社会风俗,将女传道们以及潮汕社会生活介绍给西方社会。
    费德小姐大约在女校呆了12年便离汕回美国,由另一位美国人斯格特小姐(Scott)负责女校的教学和各种事务。斯格特小姐对女校同样认真负责,不断扩大规模,到1894年,女校已开办了20年,积累了很多教学经验,女校的后期,学制还实行了4年制。此时女校无论课程设置还是教学制度和管理体制都已经相当成熟了,还设置了社会学和公关等前沿学科。课程有:圣经学习、家庭女儿课、家庭母亲课、保健课、急救课、主日学、实用数学、实践课、自然课、故事讲述、儿童喂养及护理、儿童教育、公关学、社会学、家庭学、乐器及唱歌等。从课程看,涉及的领域广泛并且实用。除神学外,家庭伦理、儿童教育、卫生保健占较大的分量。
    最让人称道者,乃是设置公关和社会学。在100多年前的潮汕,那是一门多么前沿和全新的学科!还有“怎么当好一个母亲”、“怎样做一个好女儿”等。放到今天,仍丝毫没有过时。 这些女学员,结业后都会到哪里呢?斯格特小姐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女子的授课进行了20年,在完成学业的212名学员中,有175名接受洗礼,到教会的慈善机构工作,53名成为圣经介绍员(传教助理),还有3名被聘为教教师。当时教师和部分学员的结业照,被收录在一本美国出版的书籍中(该书名为《美国浸会国外传教因在南中国的传教历史——前60年概略》,1920年出版。作者是女校负责人耶士摩博士的媳妇、美国人丽达)。书中照片的原文注释是这样的:“图中的这几个人,有两位结业后去了香港,一位将上大学,另3位是福州的学员。”
    1920年后,由于潮汕各地陆续办起了女子学校,礐石女子圣经学校学员减少,后来由于办学需要与男校合并,30年代成了礐光中学。解放后,该校归并入金山中学。
    礐石女校用近50年的教学历程创造了一段历史。潮汕文化的生成聚合历来呈现兼收并蓄的扇形结构,汕头开埠之后,西方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与潮汕文化进行双向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汕头开放融合的文化心态和开拓进取的世界眼光。女子圣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无疑在这个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影响,这一点是应该给予充分肯定的。

你是本文的第105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7、6、25
作 者: 陈坤达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