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海岛的扫盲 最新 图1张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但是,外侵內乱,千疮百孔,中国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中站立起来,发展生产,迫在眉睫。温饱生息,是当务之急。
    进入到上世纪50年代中,那时候的口号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于是,造水库,筑大坝,开荒造田,开展大扫盲运动。
    当时,我们六年级小学生是海岛渔村有文化的小秀才了,所以公社、学校给我们任务,把我们当成扫盲运动的小干将。
    扫盲运动实行定点包教和流动设点相结合,我们就各居住的区域划片,张三负责那几户,李四负责那几户,清査各户的扫盲对象,男主劳力出海生产暂且放缓,主要是在家的妇女——阿婆、婶姆、大姐、小妹,相邻几户合成一组,灵活多样,分分合合,定点定人。公社发给识字课本,送到扫盲对象手中,人手一册。多是在夜间八点左右的时候,她们理完家务,才能坐下来学习。成年妇女的扫盲教学方法比较简単,练写的不多,多是教读认字,学会认识单词。常用字,写便条,看标语口号、简单的通讯报道。
    难度大的是流动识字站。流动识字站设在街头路囗,行人过往较多的地方,有针对性教行人常用的字词。把这些字词写在小黑板或纸板上,拦住行人,亮出字词让他认读,读对了就过去,不会的就教他,因为是常用字,一般都很容易通过。
    在拦住教学的行人中,也会遇到要发难的人,你教他几次至十几次,他就是不会,遇到这种情况,也就让他通过,阻他不走,老是呆在你的识字站这里,让你难受,因为人是你拦住的,他懒着不走,让你下不来台。当然吵架是不会的,那时候的人比较纯朴,也知道这些小先生是上级交给的仼务,扫盲识字是为他好,这是浅显的道理。
    而设在大会场大工地的流动识字站就好了,易教易学,人看人,在这种场合,气氛热烈,干劲十足,在建设工地的劳动者,肩挑重担,口读小教员教的字词,确实令人感动。
    应该肯定,当年的扫盲运动,扫除了一批文盲,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家庭妇女,使她们学习掌握了两千左右个常用汉字,成绩还是不可低估的。

你是本文的第72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6、5、15
作 者: 张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