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三代孤忠明室国姓老爷两番屠村鸥汀 最新 图1张

    深夜读史,读到千古明君康熙为郑成功祠的题联:“四镇多贰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时,无不为当年的郑成功孤忠明廷,知不可为而为之逆势而上“以卵击石”豪气干云的忠肝义胆而涕泪长流:“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然而,当笔者多次走进汕头市龙湖区鸥汀寨,在“同归所之亭”凭吊祭奠被郑成功两番凶残屠村而屈死的数万冤魂时,又为郑成功寡恩暴戾,嗜血成性,对同胞狠下杀手的残缺人格而扼腕长叹,不胜唏嘘。双重矛盾人格是如此“风云际会”于一位历史人物身上,这不是一句“身处乱世为清除绊脚石、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无奈之举”所能囊括的。
    动土太岁劫船只
    鸥汀寨旧称鸥汀背寨,始建于南宋理宗年间,原是出海口中的一座沙洲。后经几十代鸥汀人励精图治,结茅卓锡,筚路蓝缕,至明一朝,已成为寨墙固若金汤,护寨河、河桥、寨门完整稳固,寨内巷道交错有序、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寨。据《潮州府志—形胜》记载:鸥汀背寨是潮州府48座隘口之一。城寨呈“蛇形”长条状,绵延七八里;且鸥汀背寨扼外砂河、新津河、梅溪河之咽喉,控南港、东港、新港三处海口,地理形势险要。海盗由水路犯潮州,陆路犯揭阳,鸥汀为必经之要冲,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重地。一旦鸥汀寨归附,则如虎添翼;反之,将成为眼中钉肉中刺,航线上的拦路虎、绊脚石,其状将如鲠在喉。这注定鸥汀寨在漫长的历史上会有诸多“两难选择”。
    清顺治元年,澄海秀才、鸥汀人陈君谔,因有才干,被乡人推举为寨长。鸥汀人本性也算彪悍,而且出于保障本寨和周围各地的安全,以及生存发展的需要,陈君谔以寨里青壮年劳力组成了五百寨勇。五百寨勇“风平浪静”时出海捕鱼,养活村民,发展经济;风声紧需要战斗时,则成为“战士”,护寨守村。
    明末清初,明代民族英雄、抗清名将郑成功据守南澳,经常派部将率船队到东南沿海的漳浦、特别是“米县”揭阳一线筹集粮草等军需,运载粮草的船队一定要途经鸥汀。郑成功所到之处,大多任其纵横驰骋,独鸥汀人敢撄其锋。陈君谔派出的寨勇时不时截击追袭船队,将船队最后的一两条船截获押往寨中,粮草器械全部充归寨用,俘虏则充当苦力。“貊乡鼠壤的山野村夫,竟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是不忍孰不可忍”!郑成功恼羞成怒,终于于清顺治五年爆发。
    土炮轰伤郑成功
    “誓灭鸥汀,以解心头之大恨”。郑成功见鸥汀寨不仅没有在他一呼百应下归附,反而成为反清复明大旗下的“心腹大患”,于是怒火熊熊。
    清顺治五年,郑成功亲上火线,坐镇鸥汀寨附近一个叫“营盘陇”的沙丘里,落座一把铁交椅,指挥兵勇攻打鸥汀寨。而陈君谔则组织寨勇,采取“凭坚城,用土炮”的策略,与郑成功进行对决。因鸥汀寨周围都是海滩淤泥,人过沼泽地,一旦不慎,就会有灭顶之灾;从沼泽地靠近寨旁,有一条环寨护寨河,河上有四座河桥,直通四个寨门;加上寨子墙厚门固,其地形又是“蛇形”,那个部位受到攻击时,能够首尾呼应,相互救援。郑成功久攻不下,苦思没有良策,心浮气躁,苦闷不已。
    而陈君谔却使用土炮,一炮击发,正中郑成功所坐的铁交椅。铁交椅顿时被炸得粉粹,伤及郑的左足。事后兵勇惊叹,当时幸亏郑成功瞬间转身,不然的话身体会被炸飞。
    “有国姓,无鸥汀”。郑成功怒不可抑,发下毒誓:今生不铲平鸥汀寨,从此无国姓。从此,自顺治六年至顺治十四年,郑成功又三次派部将剿灭鸥汀寨,都功亏一篑,无功而返。
    里应外合破鸥汀
    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廿三日,郑成功派大将甘辉(或作黄廷)攻鸥汀,破澄海鸥汀寨,屠杀男女六万余人(潮州府志、澄海县志记载的人数。但鸥汀街道文化站的陈礼明、林希民以及鸥汀的大部分老人认为是笔误;因当时鸥汀寨常住人口不足几千人,加上附近村落前往避难、探亲、贸易的人数,总计应该在一万六千人左右)。三天后,甘辉再次返回“翻刀”鸥汀寨,杀了一个回马枪,这次连闻讯前来探视亲属的各村乡人也未能幸免。
    陈礼明、林希明告诉笔者,顺治十年,潮州总兵郝尚久反清。是年五月,郑成功出兵接应,船沿韩江而上,再次被陈君谔所阻。七月,郑再次引兵围剿鸥汀。十四年,陈君谔去世。郑认准时机已到,且时有内奸献策:鸥汀寨地势是个蛇寨,打蛇须打七寸,应从中门(俗称蛇脐)要害薄弱环节攻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甘辉依计而行,奸细作为内应,果破鸥汀,六万多人(村人称一万六千余人)个个成了瓮中鳖、网中鱼。一万多人中,主要是澄城、南洋、外砂、蓬州、鮀江、鳄浦的老人妇女与儿童,以及邻近的揭阳县百姓。这些人因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的人们怀着求生本能来寨墙坚固的鸥汀避难。
    行笔至此,笔者突然想到,郑门自郑成功至儿子郑经、孙子郑克藏,三代忠于明廷,在民族大义上,郑成功无懈可击,不容置疑。康熙元年,郑成功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为中华民族做了一件惊天地、昭日月的大好事。
    同年同月同归所
    鸥汀惨案,使鸥汀寨人悲愤难平,万民同泣,但性格坚强的鸥汀人没有被击垮,幸存者不久之后又重新站起来。他们联合附近村寨受害人家属,以及亲朋戚友,收集尸骨一万多具,将之火化后葬于鸥下的陇西埔,鸥汀人称之为“万人墓”。
    “聊借一抔土,以安千古灵”。为了让惨死的亡灵得以安息,鸥汀人又将“万人墓”改为“同归所”,以安抚万人之外之亡灵。1985年,鸥汀人又在鸥汀寨里立了一座“同归所之亭”,亭中石柱有两副对联:万众生灵悲劫运;千秋俎豆慰英魂。同年同月同归所;崇德崇功崇福亭。是为乡人张宣所撰。
    笔者看到,“同归所之亭”香火鼎盛,前来祭拜的乡人往来不绝,神情肃穆。鸥汀乡人称:“慎思追远,怀念先人,并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将亲恩留存心底,必能更高远的面向未来。”诚哉斯言。

你是本文的第120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6、12、20
作 者: 谢昇秀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