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自书诗册》奇遇记 最新 图1张

    450年前的五月八日,也即是明代嘉靖的丁巳年,公元1557年。苏州。一名88岁的老人正伏案疾书。也许是天日晴和、笔砚精良的缘故,老人在乌丝栏绢本册页上一气呵成写了16首自作的七律,通篇字体庄严,端厚俊逸,无一懈笔。
    作书的老人就是文徵明。450年后的今天,他这本自书诗册经历了多番劫难,至今犹完好无损地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不得不说是神物的呵护。
    文徵明名壁,长洲(今苏州)人,明代吴门画派的巨匠,据记载,文徵明耄耋之年犹能作蝇头小楷,这本自书诗册笔意飞动,没有一丝老态,可信其言非虚。
    梳理此诗册所钤的藏章,可看到至少在清代中期已为大藏家李鹤年的敬和堂所收。李鹤年(?-1893),奉天义州(今属辽宁)人,字子和,道光二十五年进士,授编修。李氏精鉴藏,尤喜明代的祝枝山、文徵明、董其昌和王铎四家,凡搜集到四家墨迹均付良工精刻,并拓成《敬和堂初拓法帖》六巨册。这本《文徵明自书诗册》当年很可能便为《敬和堂初拓法帖》所收录。李氏收录四家墨迹多为精品。1998年,故宫博物院重金从北京嘉德拍得文徵明书札一册便系李鹤年旧藏,这是后话。
    李鹤年的目力不仅在于“鉴书辨画”,还精于“鉴人”。咸丰五年,当太平军进攻长江时,李鹤年奉命赴河南襄办军务,就向朝廷奏请起用曾国藩,复提拔宋庆、张曜统豫军,后来都成了名将。由于吏治卓著而擢河南巡抚。后卒于京,《清史稿》说:“其卒也,豫民有流涕者。”
    李鹤年既殁,这本文徵明的诗册便传至他的三子李葆恂手里。李葆恂(1859-1915),号文石,是个神童。据记载,他五岁即能作擘窠书,九岁能属文。后来官至江苏候补道。他在官场中有什么作为现在已没有人去考究了。但由于家学渊源,使他也成为一名文翰风流的佳公子,就连大收藏家端方对他的鉴赏目力也赞赏有加。李葆恂所著的《海王村所见书画录》等八种在他弃世的那一年汇刻为《义州李氏丛刻》,梓行于世。
    清朝末年,外忧内患,兵火频仍,特别是庚子之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文物大肆掠夺。可能在那个时候,李家这本递藏多年的《文徵明自书诗册》便不知去向,这成了李葆恂的心病。故事的戏剧性也就开始了。
    1924年的一个初夏,李葆恂已带着遗憾离开人世十年了。这一天,他的孙子李大翀像往时一样,漫无目的地来到了北京琉璃厂闲逛。李大翀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人,名门贵公子的习气很浓,喜欢斗蟋蟀,尤喜欢京戏,和那些京剧名伶混得很熟。但他依仗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也玩出了名堂来,还著有《燕都名伶传》《蟋蟀谱》《清代梨园书画史》《清代青楼书画史》等。这天,他的目光突然被文徵明的这本诗册所吸引。打开首页,赫然看到他曾祖父李鹤年和祖父李葆恂的藏章,便知是其家故物无疑。李大翀狂喜过望,马上以140金购回家,并用恭楷在后面写了一段跋,记下了这件事。还郑重地盖上了“义州李大翀石孙嗣藏”的印章。
    在80年前,140金是个什么样概念,读者不妨翻翻近人陈存仁先生所著的《银元时代生活史》,便可知道个大概。
    不知这文徵明的诗册在李家又过了多少年。但据现藏者吴南生先生的回忆,大约是在1966年前不久,北京的朋友便在琉璃厂为他买了这本诗册,并委托欧初先生带回广州。谁知不久,“文化大革命”的狂飙骤起,吴老受到严重的冲击,家中藏品自己烧毁大半,但对这本诗册却心有不甘,便偷偷送到一位老朋友家中寄藏。老朋友是知名民主人士,原以为“文化大革命”已宣布是专整那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老朋友不是当权派,当保无虞。没想到“文革”愈演愈烈,人人自危。这位老朋友亦自身难保,便只好交代家里的老工人把这诗册送到外面设法处理。老工人文化不高,但还知道这本诗册的价值,便把它送到文物部门要求收购,还得到17元钱的报酬。这时,吴老已被关起来批斗,一切也就无从说起了。
    “文革”结束,吴老复出,担任省委书记,并分管广东省三个经济特区的创建工作,工作繁忙,只好暂时收拾起收藏的雅兴。但他对这本文徵明的诗册却念念不忘,便向老朋友要求索回。老朋友叹口气说:“不在了。”那个时候人都保不住,这些东西算啥?吴老心里也明白。后来,老工人告诉吴老是他送到文德路一家文物商店卖了。但哪家文物店却说不清楚,要追回也无从追起。时间一晃就十几年过去了。
    故事的高潮开始了。
    大约是上世纪80年代末期,由于几个特区的工作已走上正轨,吴老也渐渐息肩了,到各处走走的时间也多了。有一次,国务院原副总理谷牧来穗,谷牧也是个修持有素的鉴藏家,吴老便邀请他到广州文物店走走,并事先向文物店打个招呼,要求准备些东西看看,没想到当他们到文物店时,拿出来的第一件东西便是这本《文徵明自书诗册》!
    后来欧初、苏庚春都做了证明,加上当年的老工人还在。这样,经过协商,吴老用好几张画终于又换回了这本诗册。
    本来故事就结束了,但后来吴老为了筹集教育经费,将他多年收藏的历代书法又推上拍场,这本《文徵明自书诗册》也在其中。我想,这故事肯定又有续集了。

你是本文的第511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6、3、21
作 者: 许习文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