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而立的近代汕头出口商 最新 图1张

    汕头是因海而立、因港而兴、因商而旺的港口城市,其崛起、发展与海洋和海外贸易密不可分,在20世纪初以后的一个时期内,其兴旺发展离不开南商、暹商、南郊、和益四大专营出口业务的行业公会从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前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随后,“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并在沿海各地付诸行动。濒临南海,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的汕头,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近期在国家计划重点在全国沿海布局15个港口建设中,汕头港被列入“一带一路”加强建设之中,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关键节点。
    汕头港历史悠久。潮汕地区早在秦代以前就出现了航海活动,明朝开始汕头就成为“互市之地”。汕头港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汕头是五口通商之外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19世纪中叶的潮汕地区,交通主要靠的是水运,大量的人流、物流(如糖等物资)以及资金流、信息流从韩江等水道川流不息地汇聚到开埠后的汕头这个重要口岸,再出口到东南亚各国,而大量的进口商品也通过海外贸易源源不断从汕头口岸输入到远至嘉应、闽西南、赣东南及周边城镇,商贸繁荣,南北往来,内外勾通,人流穿梭,货如轮转,真可谓盛极一时,形成进出口、日用品、绸布、食品、燃料、酒楼、茶楼、旅馆等六十多个行业,商业从业人员几近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商品输入以鸦片、棉纱、豆饼为主,输出则以蔗糖为最大宗。商业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农业、手工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侨批金融业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迅速成长为近代工商城市。”(参见罗堃《汕头迎来发展新机遇》一文)由此可见,汕头是因海而立、因港而兴、因商而旺的港口城市,其崛起、发展与海洋和海外贸易密不可分。在20世纪初以后的一个时期内,离不开四大专营土特产出口业务的行业公会从中发挥的重大作用。
    去年,笔者釆写的《南商,近代汕头最大的出口商》一文中,提及了近代汕头出口商的四大公会,分别为南商、暹商、南郊、和益,称“南商,位居近代汕头出口商四大公所之首,清光绪十二年(1886),汕头经营南洋线的几家进出口商在陈黉利家族的倡导下,成立南商公所,开始有会员20多家,这是近代汕头出口商最早、最大的同业组织。南商公所以经营潮汕土特产出口为主要业务,当年足迹遍及越南、马来西亚、南洋荷属各岛屿及香港,曾为汕头早期经贸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除了南商之外,暹商、南郊、和益三个公会同样对汕头早期海上经贸发展起到重大的作用。据海关1909年、1927年、1929年及1931年的统计数字,由上述四大公所输出的数额,分别占汕头港各时期对外贸易输出额的94%、94%、90%和83%,这是笔者在査阅史料中获知的。
    暹商,从事汕暹海运
    暹商,又称暹郊,因贸易地域固定暹罗(今泰国)一地,故名。暹商公所是1909年从南商公所分出来的,侨资约占90%,主要从事航运事业,南商运往暹罗的货物皆由暹商的轮船负责运载。
    提到“暹商”,不能不提到20世纪初泰华社会的“风云人物”郑智勇。郑智勇,原籍广东潮安县淇园乡人。1851年生于暹罗,为暹籍华裔。14岁回国,16岁即返暹。在祖国时间仅14个月而已,惟爱国爱乡观念特强。其为人豪放,急公好义。所营事业,如谦和火砻及出入口诸行业,均甚发达;然莫若经营花会、大赌场之著名,旅暹华侨都称其名为“二哥丰”。笔者在2009年曾发表《郑智勇情系潮汕两三事》文章,其中就提及“汕头初辟埠时帆船渐少,至光绪十三年(1887)帆船乃绝迹于汕头港,国人经营者则因循苟且,渐趋淘汰”。当时情况是,英国渣甸汽轮公司及德忌利士汽轮公司汽船进入汕头,随后德、美、法、俄等9个国家的远洋汽船及木帆船也相继入汕,从此汕头的海洋运输被外国人所控制。郑智勇不忍洋人垄断汕头港航运,于1905年发动泰国华侨创办华暹轮船公司,集资300万铢购置轮船8艘,分别航行于曼谷至汕头、香港、厦门、上海和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越南、柬埔寨各地,其中4艘专行汕头。据说郑智勇曾指示:凡讲潮州话的旅客均可半价购票,如有老、贫、病、残者要求减免,均可酌情照顾甚至资助旅费。由于他对汕头海运贸易的重视和贡献,经营汕泰线的汕头出口商都要与他合作,并在1909年成立“暹商公所”配合。
    1931年,暹商公所改组为暹商同业公会,1946年改名暹商运输同业公会,会员商号大多数都汇集在老市区。据1947年汕头时事通讯社出版,由谢雪影编著的《汕头指南》记载,在1934年有工商登记的汕头市暹商商号有83家。
    南郊,专营杂咸出口
    随着南商公所的不断壮大发展,又分出南郊与和益两个行业组织。
    南郊(后改为酱园,专门经营潮汕出产的腌制果菜出口),是由腌制咸菜、杂咸出口的菜廓组成,侨资约占30%至40%。“酱园又称杂咸及菜廓,系以潮州所产一切盐制果莱运销南洋各地,因其货品皆须用盐,有关系盐饷交涉,不便与通常货品出口之商号联合组织,最初即自成立南郊公司,以办理出口盐饷,嗣改南郊公所,以示与南商各别。”(参见《潮州志·实业志·商业》)民国十四年(1925),工商同业公会法施行后,改组为汕头酱园同业公会,是时汕头有专运生菜、杂咸等出口的商号,俗称菜廓,又有专以杂咸零售小商,向称酱园,因此酱园同业公会遂包括这两者在内。但货品虽相近,而营业则一为零售,一为出口,截然不同而不能相安,所以由出口商人分出,于民国二十年(1931)2月28日另组为汕头酱园出口业同业公会。
    “酱园出口业在民国二十二年间,计有商号37家。按杂咸货品虽多贱价,但因不限时间,长年皆可配运,积少成多,平均每号一年营业数字有20万元至30万元之度,全业一年总额可有1000万元。酱园出口业务,在复圆后因外洋久乏土货,更因外汇价高,于未施行结汇办法前,颇形发达……”(参见《潮州志·实业志·商业》)
    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汕头各个行业公会相继恢复活动,汕头酱园出口货业同业公会再改为汕头酱料出口业同业公会,方彼此分开。
    和益,销售潮汕水果
    和益公会,是汕头市进出口商的行会组织之一,成立时间大约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前后,原名和益公所,后改汕头和益公会,在进入20世纪初年,与南商、暹商、南郊冠为“汕头出口商四大公所”。
    和益后期改为生果业,成为汕头专门运载潮汕水果到南洋各地销售的行业组织,侨资约占10%。冬天以出口潮汕柑为大宗,夏天以出口荔枝为多,其它果类数量无多,营业时间虽短,然多者每年也有10万多元的营业额。
    民国十三年(1924),传闻海关对抽纱出口要课征出口税,乃由代理美国美乐洋行的抽纱大户张固钝以汕头抽纱公会名义,向北京北洋军阀政府要求核免。2年后获准,即正式组织抽纱公会。民国二十年(1931),国民政府饬令各行业公会改组登记备案。同年2月14日,和益公所改组为果业同业公会,会员共有13家。
    民国二十八年(1939),汕头沦陷,潮汕沦陷,具有地方特产的潮州柑、茘枝等果木荒伐殆尽,产品较战前十无一二,营业额一落千丈。于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各个公会陆续复办时,果业公会的成员分别加入南商、暹商组织中以苟存。

你是本文的第428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10、12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