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看电影往事——从一份30多年前的《影剧讯》探寻南澳电影放映业的发展变迁 最新 图1张

    或许是曾当过电影放映员的经历,笔者对与电影相关的影讯小报、宣传海报等多有留心收集,其中有一份是30多年前南澳出版的《影剧讯》(见图)。这份《影剧讯》系南澳县电影管理站1982年5月编印发行,对开对折,主要内容是即将放映的部分电影剧情简介,还有刊登观众观后感的“读者论坛”,以及外国片名集趣小知识和《看电影文明礼貌三字经》,最后是《5月份映期表》,介绍了当月南澳人民影剧院及云澳电影场全月放映的电影片名。尽管这些老电影已逐渐被人淡忘,但却勾起了以前南澳看电影的难忘往事。
    对于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南澳人来说,看电影是一件令人激动、幸福,也是最记忆犹新的事。
    民国年间,南澳没有影剧院,也没有电影放映机构,只有流动无声电影放映队偶尔上岛放映。1950年开始,省属的粤东电影队每年不定期到南澳为群众放映电影。1955年8月,广东省电影放映队223队定点在南澳主要集镇巡回放映电影,同时,南澳县在后宅镇新市场边搭建了一座大竹篷棚,面积约1500平方米,设置1800个座位,取名“岛声戏院”。次年5月,南澳县组建了第一支流动电影放映队,到1960年,编制只有3人的电影队在全县建立了25个放映点,至1971年,全县建立了4支农村放映队。1972年,南澳政府在后宅闸门外新建影剧院,取名“南澳县人民影剧院”。该影剧院系钢筋混凝土结构,设有楼座和演员宿舍,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座位1250个,工程造价35万元。放映设备为松花江5505座机。1974年,岛声戏院迁到县人民影剧院,并建立了固定的放映点。到了1985年5月,南澳县电影管理站改称南澳县电影公司,工作人员有25人。后宅之外,云澳、深澳也在1976年分别组建了配备有16毫米放映机的放映队,两镇又先后在1979年和1982年兴建了影剧场,放映设备均为35毫米解放牌103提包机。
    据老南澳人回忆,在县影剧院建成后,晚上每有新电影上映,那可是岛上一个特大消息,人们早早吃过晚饭,然后全家出动,县城周围的人也不惜走上几公里来看电影。即使电影散场已是深夜,人们对精彩剧情的争论却兴致盎然。
    到了上世纪70年代后期,县城影剧院卖票窗口,往往成为当时岛上场面最火爆、最热闹的地方,而且不少时候还一票难求。大家路过影剧院时,常常探望影剧院新片公告栏上写的是什么电影。由于求大于供,一些买不到票的人就各显神通混入影剧院,在过道上看电影。每当此时,影剧院工作人员就会拿着手电筒中场查票,清理无票人员,因查票发生争执的事时有发生。
    进入上世纪80年代,随着岛上群众生活一天天改善,看电影更成为大家主要的娱乐方式。由于当时胶片紧张,每放映新片,各地电影公司会轮流放映,每地只有几天播放时间,这时,影院又是热闹非凡,日场、夜场,全天都在放电影。据1985年统计,南澳全县共有4家放映单位,全年放映电影2267场次,观众达147万人,放映收入20.8万元。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放映《少林寺》时的场景。那时候《少林寺》的电影预告很早就贴出来,放映当天,县城如同过节一般热闹起来,不少县城周围的人也都涌入县城,大家脸上洋溢着喜悦,电影院四周人山人海,一幅李连杰的剧照让人过目不忘。之后几天里,有的人看了又看,有的人想看却连机会都没有。《少林寺》一反此前武打片中纯表演的花架式与镜头技巧的卖弄,通过李连杰等人朴素真实的功夫,让观众欣赏到了真正的中国功夫,因而《少林寺》播放后,在海岛青年中刮起一股习武风潮。
    再到后来,随着家庭录像放映设备的兴起,特别是电视进入寻常百姓家,电影作为娱乐主导的时代逐步走向终结,看电影的盛况渐渐成了海岛人民记忆中的一道风景。

你是本文的第453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11、20
作 者: 陈嘉顺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