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当枪 坚持抗战——捐躯纾难的旅马潮籍作家郑卓群 最新 图1张

    抗日战争期间,广大旅外侨胞与祖国人民心心相连,以不同方式坚持抗日救国,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马来亚华侨、潮籍著名作家郑卓群,以笔当枪,在当地坚持抗日斗争,和他的挚友、著名作家郁达夫一起,共纾国难,壮烈牺牲,至今深受当地侨胞和家乡人民的怀念和尊敬。
    1914年,郑卓群出生于潮阳城邑西门赤杜园一小康人家。自幼聪慧勤学,1900年,就学于潮阳端本小学,年仅8岁便能写诗,做对联,人称神童。小学毕业后到五都中学读书(潮阳一中前身),与萧遥天、陈大羽组织“柿社”文艺社团,在当时的汕头《潮梅日报》上发表文艺作品,开始步入文坛。中学毕业后移居汕头,先后在达濠群英学校、汕头一小(今汕头大华一小)、镇邦二小任教员,并从事文艺活动,创办文学团体“海燕社”,写了多篇散文、小说表达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不满,出版散文集《唇》,在省内外成了热销书,影响很大,引起国民党当局的注意。上世纪30年代,为逃避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先后漂泊于福州、上海、南京、重庆等地。1936年,赴马来亚,侨居新加坡。
    郑卓群到新加坡之后,先后在《星洲日报》文艺副刊《晨星》和《文艺》周刊、《总汇报》副刊《世纪风》任编辑。在此期间,日寇铁蹄踏进中国,国内燃起了熊熊抗日烽火,身在异国的郑卓群结识了著名作家郁达夫。当时郁达夫写了一批抗日文艺稿件,在郑卓群主编的副刊上发表。一次,郁达夫来访,两人谈到抗日救国时,话语十分投机,卓群说:“我等一介书生,虽不能上前线与日寇搏斗,但要以笔尖当笔,声援同胞抗日,鼓起民众斗志。”为了表示抗日到底的决心,郑卓群把自己的笔名改为“铁抗”,对此,郁达夫深表赞同。这期间,郑卓群编务之余,走街串巷,发动和宣传华侨支援抗日战争;夜晚,则在灯下奋笔疾书,先后写出了以抗战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试炼》和《白议》、《女销货手》、《信汇》、《荷冰》等短篇小说和众多散文、评论。这些作品,都得到了郁达夫的鼓励和赞扬。2003年,笔者随潮阳文化访问团访问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在新加坡潮州同乡会会馆,就看到了郁达夫给郑卓群信件的复印件,信中说:“兄之大作,比炮烈、比枪猛,同胞称快,野兽嫉恨,不可不防。”不出郁达夫所料,当地日军正千方百计“寻找”铁抗其人,并放风说:“如能归顺,与皇军合作,共建东亚共荣圈,当厚待之。”郑卓群听后,坚定地说:“这是痴心妄想。”为逃避日军锋芒,1940年,郑卓群赴邦咯岛,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仍坚持抗日救国的写作。此时,郁达夫接任《晨星》编务,仍经常保持与郑卓群联系,并约请他撰写稿件。铁抗的作品,仍在《晨星》上经常出现,华侨抗日救国的文艺活动,在星马、印尼蓬勃发展。郑卓群每写一篇作品,都与郁达夫共同切磋,在吉隆坡《新国民日报》的《文艺》副刊、槟城《现代日报》的《前驱》和《现代周刊》发表短篇小说《评玩具》、剧本《父》、《群鬼》以及长篇著述《马华文艺论》、《马华文艺丛谈》等,鼓动抗日救国。为了发动各地侨胞共同抗日救国,郑卓群着手组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分会“马华写作人协会”,并募集资金支援国内抗日战争,组织侨胞中的作者撰写抗日作品,动员热血青年回国参加抗战,更引起日军的忌恨。1942年2月,日本宪兵以“反抗命令”为由将他杀害,年仅29岁。不久,郁达夫也在印尼遭日军毒手,这一对才华横溢的华人作家,先后殉难。
    郑卓群牺牲后,星马各地侨胞秘密举行悼念会,文化界称他为“先觉”。他一生创作的抗日文学作品也受到高度评价,其《马华文艺论》被名家评为“自成体系,条理明畅,是马华文学史上仅有的一部通论。”抗战胜利后后,马来亚、印尼等地侨团和文艺界也多次集合,缅怀郑卓群。1970年,旅马著名潮籍作家萧遥天写数百行的古体诗《哀铁抗》,其序言说:“君为三十年代星马最杰出的作家之一。”郑卓群和郁达夫志同道合的抗日救国文艺创作,也被传为佳话。

你是本文的第669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日报”2015、7、26
作 者: 郭亨渠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