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市集寻根溯源 最新 图1张

    潮汕地区的市集始于何时?明代嘉靖年间出版的《潮州府志》中,记载的市集己有云步、塘湖、彩塘、冠陇、辟望、梅溪等,由此可见潮汕市集始于明代之前。依据各地史志留下的信息,潮汕地区市集的演变可略见一斑。
    潮汕市集最早出现在韩江下游沿岸
    据《潮汕工商业史话》载:嘉靖年间(1522-1566),潮州各县有众多固定市集出现,特别是府城以东韩江下游沿岸一带。嘉靖《潮州府志》记载海阳县的市集,除在城外,有云步、塘湖(今潮安龙湖)、彩塘、冠陇、辟望(今澄海澄城)、梅溪等处。志书还加按语说:“潮七县,称市集者亦繁多,特书海阳者,以其旧无志也;不尽书,特志其大者,以见居积多也。”嘉靖以后,这一类固定的市集的数目进一步增加。到明代后期,潮州各县固定大市集有49个,在澄海辖地就有冠陇、鮀浦、南洋、程洋冈、樟林等,至于规模较小或朝聚暮散的墟市就不计其数了,可见明代的潮汕市集贸易已经相当发达。
    时光来到清朝初年至康熙年间,潮州府各县市集有所变化,海阳县设有渡头巷、蒲(浮)洋、云步、彩塘、意溪、金石宫、大窖等9处;潮阳县设有贵屿、和平、石港、峡山、踏头浦5处;澄海县设有冠陇、鮀浦、南洋、程洋冈、樟林5处;揭阳县设有桃山、新虚(亨)、汤坑、棉湖、河婆5处;饶平县设有黄冈、浮山、店子头3处;惠来县设有龙冈、神泉2处;普宁县设有鲤湖、大坝2处;大埔县设有神泉、三河、高陂3处。沿海的柘林、黄冈、南澳、樟林、东里、达濠、海门、神泉等出洋港口皆成巨船往来、贸易繁忙的海边商业市集。
    乾隆年间,潮州各县又兴起墟市,潮汕最早置县的揭阳县已设置了大街市、新街市、南山市、北市、新埠头市等8处。乾隆年间出版的《潮州府志》(墟市篇)载:古者日中而市,贸迁有元,圜阓之间熙熙也。按岭南志:村市日墟,取寅、申、已、亥为期,三日一趁之。盖市之附近郭通衢者,商贾辐辏无虚日。而远乡之氏,通食货,资日用,莫如趁墟为便利矣。潮民殷盛,物产亦饶,墟距城或数里,或数十里、百里,大率三日一市,其犹古之遗意欤。夫人聚则奸伪易生,其何以稽游奕而去其败群,则良有司之责焉……纵观此年代的市集,各地有异,有逐日市,三、六、九日市,一、四、七日市,二、五、八日市以及二、七日市等“斗市”方式。以澄海县为例,城内的县前市、南门外的南关市、下外都的冠陇市、鮀江都的鮀浦市、鳄浦都的湖头市、蓬州都的乌汀背市、苏湾都的南洋市、樟林市、埭头市、程洋冈市均为逐日市。清代后期,澄海县又增加了蓬州都的外砂市。
    嘉庆末年,潮汕沿海的海运中心樟林港衰落,从前进出樟林港的海船逐渐转移到汕头港来,加上汕头位于境内三江汇合处的出海口,上通境内各县,东出大海可达东南亚各国以及国内沿海各港,故此汕头埠的市集也就逐渐形成和扩大。市集最初在船上形成,人们在来往的运销船头上开设船头行,专为来往船只代销来货,代购去货。道光元年(1821),汕头埠上已出现商店,为船商服务。随着商务发展和人口陆续迁入,在今升平路头和民族路北面一带的海边,商店越开越多,建起了柴、米、药材、修船等商业行档。咸丰四年(1854),随着漳潮会馆的成立,汕头市集已有了一定的规模。
    民国时期市集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民国时期,潮汕各县集市发展不仅促进了商品流通,增加了农民收入,活跃了市场经济氛围,而且还大大刺激了潮汕各县农业、手工业的商品化、专业化水平。集市作为农业、手工业产品收购、行销的起点和商品销售的终点,起到了良好的中介作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潮汕各县市集发展的高峰期。
    市集的发展,将广大的农村地区与世界市场相联系,既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要,也开阔了人们的视野。集市中充斥的大量洋货,不仅逐步瓦解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开化。有资料统计,至1931年,潮汕各县已有墟市259处。
    此时作为商埠的汕头,市集已经从今升平路头和民族路北面一带的海边向镇邦街、怀安街、怡安街、至平路一带延伸,1929年,市政当局规划以小公园为中心,沟通安平路、国平路,形成扇形辐射。1932年南生公司大楼在小公园落成后,南生公司从镇邦街迁出,镇邦街的几个大棉布绸缎商店也相继到安平路创店,小公园逐渐成为市区的购物中心。据1932年统计,全市区商业网点达4341个,汕头成为华南仅次于广州的第二个贸易都市。
    1939年潮汕沦陷后,工农业生产屡遭战乱破坏,市集贸易很不景气。而在汕头,商业一落千丈,全市前后倒闭的商号达400家之多,市集呈现萧条。
    解放后市集贸易经过一段曲折历程
    解放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1978年之前商品是统购政策,独家经营,因而市场物资紧缺。据《潮汕百科全书》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潮汕城乡的集市贸易经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至1978年,各县市只有171个小型市场,且多为露天交易,服务设施简陋,交易场地拥挤,脏、乱、差现象突出。”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解放后供应居民的主要生活必需品都实行限量或凭证供应,商业网点几经调整。1957年进行对私改造;1958年进入“大跃进”时期,农贸市场被取消;1959年、1960年连续进行大调整……可想而知,供百姓贸易的市集还有多少?就汕头而言,1958年全市副食品市场有11个,小肉菜市场16个,但随后又逐年缩少,至1961年4月,全市商业零售网点只有769户,还不够1957年的10%。1961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后,又开放农贸市场(即自由市场)。但到了“文革”期间,农村传统的市集(墟市)被认为是“滋生资本主义的土壤”,1975年全区实行统一墟期,规定5天一墟,即每月的1、6、11、16、21、26为墟日,而且堵死远道运输和毗邻交流,名为“堵塞资本主义道路,使劳力归田”。直到1977年后,农村市集才逐渐恢复过去的交易时间。
    “80年代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购销政策的改变,潮汕地区城乡集市贸易得到空前迅速发展。一个多种类、多形式、多功能的集市贸易网络不断发展完善。到1990年底,潮汕城乡已拥有各种类型的集市340个,……城乡居民日常生活的菜篮子已经绝大部分由集市供应。”(《潮汕百科全书》)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城镇市场、农村集市发展迅速,值得一提的是农贸市场的开放,让饱受短缺经济困扰和国营菜店冷落的老百姓,以一种欣喜的心情接受农贸自由市场的到来。在农贸自由市场上,可以买到新鲜的农副产品,允许顾客自己挑选偏好的农副产品,可以议价;在摊贩之间形成了竞争关系,价格可以随行就市。随着农贸自由市场在全国的发展,很快就把国营的蔬菜店和副食店挤垮了。到1987年,当时的汕头专区有城镇农贸市场、农村市集共376个。在各地还出现了上市商品种类专一与多品种,多规格,吸引力强,辐射面广,联通全国各地的专业集市共有56个,其中惠来县隆江耕牛市场、饶平县浮山猪苗市场、普宁县南径蔬菜市场、揭西县棉湖水果市场都是名声在外。

你是本文的第850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3、16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