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汕头市老市区“老妈宫”的斜对面,有一条新关街。在新关街朝向升平路的街口处,有一座用清水红砖砌盖的独立二层小楼房,它就是鲜为人知的“新关楼”(注:旧址)。这座140多年前的老屋,是当年潮州粤海新关的遗址。 早在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大清国在广州市设立粤海关,继而在潮州府设立潮州分关口,后将潮州分关口前移,改设在庵埠镇,管理饶平、澄海、潮阳、揭阳等各地口岸税收,又称之为庵埠总口。1853年(咸丰三年),随着外国商船到汕头港附近进行贸易的数量增多,庵埠总口又前移至汕头港咽喉处的妈屿岛,简称为粤海关潮州新关(也有人称之为旧海关及常关)。1860年(咸丰十年),依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汕头被迫向西方列强开放,史称“汕头开埠”,于是被西洋人掌控的中国海关设立潮海关(又称为洋关)于妈屿岛上,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大型船只的税收业务。1863年(同治二年),一伙海盗抢劫了妈屿岛,上述两个海关共损失关银约十万两。事后两个海关机构陆续撤离妈屿岛,搬到汕头渔村(该村当时尚在澄海县巡检司的管辖下),其中潮州新关搬到汕头渔村的天后宫(即现在的“老妈宫”)的斜对面处,也即上文所说的二层红砖小楼(现门牌为升平路3号)。建成之时该楼房的门前是一条乡村街道,楼房在当时也是新式建筑之一。后来渔村的面积急速扩大,迅速升级为汕头埠、汕头市。在此期间的清末,潮州新关奉令并入洋关。民国初年,洋关在汕头外马路头以南海涂地建成新的办公楼和宿舍区后,原潮州新关的老楼房等便作废出让。后来因为城建部门拓宽马路,该楼房经历清末、民国初的多次改建后,缩小成现在的模样及建筑面积。新中国成立后,又多次削减该路段铺前的人行道宽度,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潮州新关所在片区前后均为汕头开埠之初的居民点和有关机构(据说浦巡检司有一个派出工作点设在这里)。潮州新关旁的这条巷道则因其独特的历史而得名新关街。拥有升平路3号(即原潮州新关办公楼)二楼业权的林伯,其父上世纪民国初年是一家戏园(地址在原招商一横路太古码头对面的马路边)的老板,同时还拥有其它行铺物业。 这座当年的办公楼部分已残损,一如风烛残年、行将就木的老妪。赶在“潮州新关楼”还未坍塌之前,笔者望其他知情者能补正这段消失了的历史。
|
你是本文的第534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5、5、3 作 者: 陈业建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