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民初时期的中国,政府闭关锁国,鸦片成灾,政府腐败,执政者愚昧,国家人才匮乏,因而被洋人贬称为“东亚病夫”。国耻引起中华爱国人士的众愤,一时间民间尚武之风盛行。1909年,一代大侠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以教学武术为主要活动,在广大民众的参与和拥戴下,逐步升华为捍卫民族尊严的一种精神。习武的目的是为了振奋民族精神,证明我们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并很快就发展成为一种民族体育与西洋体育相融合的活动,本质上是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转型,并很快地在全国各地展开,汕头精武体育会就是其分会之一。 精武会是中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 精武体育会是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背景下成立的。 1909年(宣统元年),清末著名的爱国武术家霍元甲与徒弟刘振声在上海创办了精武体操学校,陈公哲等人是首届学生。9月,霍元甲不幸去世,学生星散,学校濒临倒闭。陈公哲与卢炜昌、姚蟾伯商议,结束精武体操学校,以刘振声为号召,另成立精武体育会,意在发扬民族精神、强健民族体魄、抵御外侮、扶危济世。 1910年3月3日,由陈公哲、姚蟾伯、卢炜昌投资的中国精武体育会成立,首任会长为农劲荪。陈公哲亲手制订精武式(即精武会员行为规范)和精武会训。1914年,陈公哲拿出其位于倍开尔路73号的地产4亩,集资建筑房屋,作为精武会所,并于1916年3月4日迁入。同时改中国精武体育会为上海精武体育会,成为中国第一个民间体育团体。 精武会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倡导精武精神:爱国、修身、正义、助人;提出精武三德——智:智者不惑;仁:仁者不忧;勇:勇者不惧。还订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等行为规范。 1911年秋,精武会在上海举行第一次武术表演。事后,许多人要求派教师教武术。不久,在浙江绍兴设立了分会,在上海也设立了三个分会。从1918年起,又先后在武汉、广州设立了分会。“汕头分会于1920年成立,继之1921年佛山、香港精武会成立。以后又成立了香山、肇庆、新会、厦门、南宁、梧州、桂平、澳门、九龙及广州女子等精武会三十余所,南方的精武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参见《精武详史》) 1919年,精武体育会在上海举行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时,孙中山先生亲笔题赠“尚武精神”匾额,并担任该会的名誉会长,还为该会特刊《精武本纪》撰写了序文。 陈公哲与汕头精武会 1919年,为扩展精武体育会,弘扬精武精神,强健国民,上海精武会决定派员到各地广泛宣传,积极协办各地友会。陈公哲、陈铁生、卢炜昌、姚蟾伯、沈季修、黄汉佳等六人前来广东协助组织广东精武体育会,同年4月,广东精武体育会在广州珠海戏院成立。1920年,陈公哲来到汕头,邀请粤东武林人士,共商建立汕头精武会。 陈公哲(1890-1961),上海出生,祖籍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茶园乡,父亲到上海经营“粤瑞祥”五金行。陈公哲幼随姊就读上海教会办的守真学堂,毕业后又考入复旦大学继续学习。15岁参加健身球社,1907年开始经商。1913年继承父亲遗产,成为一名商人。陈公哲虽然家业殷实,但他一心专注于精武会事业,不断捐资散财,包括把家中唯一的一处三层楼公馆和庭院无偿献给精武会作会馆,以致于家道逐渐败落。其时坊间有“精武发达,公哲破产”的说法。1921年出版的《精武内传》称:“吾会自创立至今,会中最得力者仅数人耳。”其中“坚毅如炜昌,勇猛如公哲,聚合如蟾伯,聚合于一炉,以铸就此宏大之事业”,故此三人被大家尊称为“精武三杰”。 陈公哲在汕期间,他的努力和诚意得到了粤东武林界的热烈响应。已担任广东精武体育会会长的武术宗师熊长卿更是出钱又出力,请出吴应彬、张快夫两位老拳师出山,大力支持汕头精武会的建立。 在众人合力下,汕头精武体育会于1920年成立(具体日期不详)。熊长卿任会长,吴应彬、张快夫任教练,黄爵珊为助理教练,会址设在汕头金山街张公馆(今五福路小学所在地)。成立之日,立“精武誓”石碑于会馆内,会员加入都必须背诵立誓。碑文曰:“1、精武之人物:三育训练、获有全能;2、精武之人格:公正廉明、尊人重己;3、精武之风度:诚实坦白、博爱平等;4、精武之言行:坐言起行、证以事实;5、精武之信守:一言一诺、重于订约;6、精武之守时:约会守时、不求原谅;7、精武之正义:尊重正义、不讲私情;8、精武之服务:非以役人、乃役予人;9、精武之福利:乃予于人、非取诸人;10、精武之友谊:爱己及人、爱同兄弟。”一时间,汕头的年轻人踊跃加入,堪称盛况。会员来自工商界、学界,也有店员工人、职员等。后来又成立澄海县东溪分会,派黄爵珊负责(摘自《汕头旧事》)。 汕头精武体育会以教武术为主,注意武德教育,授精武会规定的10种套路,并附设音乐、舞蹈、戏剧等项目。熊长卿、吴应彬、张快夫、黄爵珊几位拳师都在广东武林界享有盛誉。会长熊长卿是梅县人氏,自小体弱,其父遂让其修炼家中秘藏的少林绝学《易筋经》,“学易筋五周年,至二十二岁时,能抱考试武科三百斤石加三张刀共六百斤,在三丈径之场内,行二十周。”后游学各地,学习各家拳法。光绪年间在广州摆下擂台,“三月有余,竟无一人可胜。”声名一时远播,遂开宗立派,成一代宗师。后来更贡献绝学,编撰《熊氏真传少林大易筋经》,到现在,此书还是中国武术界的一本重要典籍。黄爵珊精通七星螳螂、六路合战等拳术套路,是上海精武会初期高级班毕业的会员,后为北派武术名师。 陈公哲完成了在汕的任务之后,应国外华侨人士的邀请,与黎惠生、罗啸敖、陈士超、叶书田于同年7月3日离汕去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宣传精武体育会的武术事业并协助建会,在精武历史上被称为“五使下南洋”。 霍东阁在汕头 至1921年,佛山精武体育会成立。加上汕头精武体育会与广州的广东精武体育会,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精武精神在广东大地上轰轰烈烈地发展起来。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时局混乱。汕头精武会由于经费不足,三位拳师相继离会,由黄爵珊代理会务。同年夏天,黄爵珊收缩会务。1939年6月,潮汕沦陷。汕头精武会决定暂时关闭,全力抗敌。部分会员加入了“汕头青抗会武装大队”,在潮汕各地与日寇开始了艰苦的战斗。自此以后,汕头精武会没再恢复。 至今,在汕头民间还流传着一段“霍东阁在汕头”的逸事。1923年,霍元甲之子霍东阁在广州任海军国技教练。后因海军总司令温树德背叛孙中山,归附北洋军阀,霍东阁拒绝了温树德的挽留,决意离开。此时他已有赴印尼开创事业的愿望,于是,同年5月来到了汕头,准备乘船转道香港去印尼。在汕期间,霍东阁得到了汕头精武会的热情款待。他对会员的拳法、套路进行指点,并亲自演练家传“迷踪拳”绝技,博得了会员的满堂喝彩。会员中有两位林姓潮籍华侨子弟,自愿跟随霍东阁前往印尼,帮助其在当地建立精武会。5月20日,霍东阁依依不舍告别汕头武友,乘船离开汕头。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