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昌黎祠源起潮州——祠建成后,成为内埔书塾、义学所在地。韩文公祀典会对六堆文教事业产生良好影响 最新 图1张

     韩文公,名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河南河阳(今孟州)人,唐代儒宗泰斗。元和十四年(819)因上疏《论佛骨表》,被贬为潮州刺史。任内关爱民生,除弊兴学,虽治潮仅八月,却为潮人所感念,建庙祀之,称水为韩江,称山为韩山。
    潮州韩文公祠位于潮州韩江东岸。宋咸平二年(999),通判陈尧佐在金山麓创建。元佑五年(1090)知州王涤迁之至城南,邀苏轼撰碑记。淳熙十六年(1189)知州丁允元再迁于东岸笔架山至今,历代修葺。
    潮州韩文公祠香火于清朝时由潮人传播至台湾。
    韩文公祠在台湾以专祠出现者,仅有二祠,即屏东县六堆区内埔乡内田村广济路164号之昌黎祠(即韩文公祠,因韩愈号昌黎),它与天后宫相连;而另一专祠则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创于台南西北隅(今北区立人街)三山国王庙之右侧,称“韩文公祠”。而附祀韩文公者,有嘉义国王庙、云林大埠国王庙、苗粟文昌祠等四座。本文主要谈内埔昌黎祠。
    内埔昌黎祠之肇建,缘于清朝其附近的高雄县潮州镇所管辖下的潮人居住地内埔乡(今潮州镇划归屏东县,内埔乡也与之不相属)。因清初潮州人大量移居台湾此地,为纪念故乡遂把地名取为“潮州”,也就按故乡习俗建庙,在内埔乡建起了韩祠。
    内埔昌黎祠之创立时间有二说。一说创于嘉庆八年(1803),钟麟江倡建,另一说是道光七年(1827)由武生李孟树创建。前说见钟国珍《内埔昌黎重建记》:“清康熙、乾隆间,岭南人士移植台湾,繁衍于淡水六堆地区,为兴学育才计,特于嘉庆八年,由昭武都尉钟公麟江发起,建昌黎祠于内埔。”后说见卢德嘉《凤山县采访册》:“韩文公祠,一在内埔庄街(港西),与天后宫比邻,县东四十里,屋六间。道光七年武生李孟树倡建。”
    该祠创建,与台湾儒学设立、科考有关。
    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清朝把台湾收入版图,翌年四月设台湾府管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福建省。同年在台湾、凤山二县设儒学,二十四年、二十五年相继在台湾府、诸罗县设儒学。二十六年开始科考。
    道光八年(1828),因台湾、凤山、诸罗、彰化四县应试人多,清廷对比福建省中县学之额,在原额13名外再增2名,故应考生增多。何元濂、李孟树为此作出贡献。
    何元濂,广东嘉应州镇平县(1914年易名蕉岭县)人,清朝举人,乾隆中叶赴台,致力教育事业,宣扬圣人教化,创设“文宣王祀典会”。乾隆四十九年(1784)撰《文宣王祀典引碑文》以记其事。募集捐资,置田产,一面“广设义学,延师训导,长育人才”,一面又以其生息,“作春秋享祀之用,其余设立花红,以为奖励”。故数年间,进学者日多,形成“师师济济”现象。
    道光七年(1827),“文宣王祀典会”会员、武秀才李孟树进一步创建“昌黎祠”,再创“韩文公祀典会”。这些祀典会,对六堆文教事业产生良好影响,故内埔昌黎祠后建于内埔天后宫,“道光七年武生李孟树倡建”应为可信。
    昌黎祠建成后,成为内埔书塾、义学所在地。“聘名师驻祠,教以制艺,课以试贴,为将来考试之资。”为何专祀韩愈?《昌黎祠重建记》云:“盖岭南之民,自昔皆尊韩文公为师表,我六堆士子,瞻仰儒宗,而人文蔚起,宜乎庙宇独巍峨于斯地也。”借助“一代儒宗”,使学子笃于文行,宛如当年潮州之为“海滨邹鲁”。昌黎祠既是祀典会,更是科举时代的学府,栽培了不少人才。邱国祯、余士霖、吴德春、朱阿汉、邱莲石、钟昆益、刘启荪、刘金安等名儒先后执教。
    道光九年(1829),“六堆科举会”成立,即为应孝弟子提供奖学金而设。江昶荣本为内埔农村子弟,先到昌黎祠受教,经科举会资助赴考,光绪九年(1883)荣登进士。
    昌黎祠历经沧桑。日本人占领时期,“七七事变”后,日人对台实行“皇民化运动”,庙宇多遭捣毁,内埔妈祖像及其它神像遭解送潮州郡役所,禁锢达八年之久。1938年,日僧东海宜诚来管制此处,当地人刘玉妹为保护庙宇,拜其为师,入住天后宫厢房,以“佛教布教所”为名义,保护天后宫、昌黎祠。1977年昌黎祠坍塌,1981年于旧址上以钢筋混凝土修筑,即今之昌黎祠。
    从1987年起,地方成立管委会管庙务,出现新气象。首届主委钟智谦任内,恢复韩文公祀典,促成天后宫重修、妈祖像出巡绕境(1989年至1991年),前往闽南湄洲进香(1990、1991、1994年三次)等。第六届主委钟正雄任内(2001年至2003年)创办“韩愈祭”文化活动,组团到粤东潮州韩祠参访(2002年)。
    在昌黎神龛中,附祀赵德和韩湘神像。
    赵德,号天水先生,唐朝粤东海阳县(今称潮安)人,大历十三年(778)进士。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潮时,赵德年过六十,韩愈称他“沈雅专静,颇通经,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论说且排异端,宗孔子,可以为师矣。”荐举他“摄海阳县尉,为衙推官,专勾当州学,以兴恺悌之风。”赵德录韩文72篇为《昌黎文录》,教于乡里。他成为潮州八贤之首。
    韩湘(795—?),字北渚,又字清夫,河南河阳人,韩愈侄孙,韩愈贬潮州刺史时同行。长庆三年(823)登进士,授校书郎,为江西从事,后官至大理丞。潮州民间把他附会为神仙,把韩江大桥称为“湘子桥”。

你是本文的第1421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特区晚报”2014、3、21
作 者: 林俊聪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