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运喜,籍贯揭阳,1924年在汕头出生。潮州大锣鼓演奏家。汕头市群众艺术馆副研究馆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管弦乐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理事,汕头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艺术比赛(潮州大锣鼓)金质奖章获得者之一。 冬日的午后,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留下一片斑驳的影子,行人熙熙攘攘的步行街显得格外热闹。就在金新路步行街一栋30余年的老宿舍里,50多岁的林志鹏边泡工夫茶,边回忆老父亲,窗外金砂公园里响起丝竹锣鼓声,悦耳悠长…… 林志鹏的父亲就是潮汕大锣鼓的“一代宗师”林运喜,他的一生,与潮州音乐发展紧紧相连,他将潮州音乐带到世界多个地方,他是一名专业乐师,更是一名受人尊敬的老师。 学庙堂经乐,踏上民间艺术道路 1924年,林运喜在汕头出生。父亲林来德经营粿条为生,他本人自幼喜欢敲锣打鼓,拉弦唱曲,遇到邻里乐间及纸影班偶有活动,他就聆听到深夜,勤劳好学的他主动煮茶扫地,争取参加打击小乐器,后来又参加酒楼走唱演出。1940年,在福合埕打工的林运喜参加醒狮队打鼓,隔年适逢延寿善堂组建经乐队,他被选中,学习庙堂经乐,至此开始踏上民间艺术的门槛。 林志鹏从书房中找出父亲的一篇自传手稿,当中有这样一段话:“1942年潮汕饥荒,潮州大锣鼓师邱木喜(阿奴)来善堂任乐师,同时组建潮州大锣鼓班,邱老师系名师邱候尚的堂弟,同一流派,我有幸在几经考核中,被选为学习打鼓,有这样高水平的老师执教,真系如鱼得水。当时善堂中午吃地瓜,我关心他有胃病,把地瓜拿回家,让家里人吃,他在家吃稀饭,自此连续三年,日夜勤学苦练,白天肩挑果条,边唱曲谱,停下来时则学习敲击,晚间集体学习后,师徒又复习至深夜,在邱老师的精心教授下,我学习了潮州大锣鼓的大部分套曲。不幸的是1945年老师因病逝世,留给我一本手抄大锣鼓簿和一支哨呐,更可贵的是传授给我潮州大锣鼓艺术。在这时候,我还拜潮剧名鼓师林炳和为老师,学习潮剧击乐……” 从那时候,林运喜老先生便与潮州音乐结下不解之缘。 赴俄罗斯参赛,《抛网捕鱼》摘金质奖章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照耀下,群众文化广泛发展,林运喜积极参加宣传活动,教锣鼓,排练戏剧又参加潮乐改进会社会活动,在前辈的指导下,鼓艺逐步提高,但他经常感叹:“书只读过五年,有时不免力不从心。” 1954年中南海军文工团来汕访问,林运喜在招待晚会演出中得到赞赏。随后他被聘为中南海军文工团辅导员,并随团到北京集训和演出。在林运喜的自传手稿中称:“这是我的一次机遇和机会,我在副团长艺术家纪良同志的热情帮助和精心培训下,学习乐理和各种课程,收获甚大。”当年回汕后,他到市文化馆文艺组工作,任地区潮州音乐代表队司鼓,随广东省文化代表团赴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演奏的《庆丰收》入选中南海怀仁堂演出。“这是我最幸运的又一次机遇和转折,也是主客观的具体反映,没有这次赴京演出,就没有机会到中南海向首长演出,也很难被选中赴莫斯科参赛。”晚年的林运喜曾如此回忆到。 1957年,林运喜被派往北京参加赴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艺术比赛节目排练,与蔡余文合作整理、编排的潮州大锣鼓《抛网捕鱼》和小锣鼓《画眉跳架》、《粉蝶采花》参赛。他司鼓的《抛网捕鱼》引起轰动,获金质奖章。1959年再度应邀赴苏联和东欧演出。 创锣鼓记谱法,精心授艺桃李遍天下 退休后,林运喜仍继续参加各种社会文化活动,在汕头迎春联欢节文艺晚会节目中开创了500人、9面大鼓同台表演的潮州大锣鼓广场演出先例。1977年由他创作、辅导战士歌舞团排演的潮州大锣鼓《南海螺声》获解放军总政治部创作奖。 林运喜精心授艺,在继承传统中不断改进教学,与人共同研究并创造了一套锣鼓记谱法。他传授的鼓艺遍及北京、上海、福建、海南、香港及苏联、匈牙利等地,培养鼓手40多人,辅导潮州大锣鼓队50多支。吴顺喜是他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上世纪九十年代,有媒体采访林运喜老先生时,他表示:“他看中的是吴顺喜的一双手,从他很小的时候我就选中他,把自己毕生所学都教给他。”如今,吴顺喜也收徒为师,名扬艺术界。而林运喜演奏的《抛网捕鱼》和《画眉跳架》已成为潮州大锣鼓的代表曲目。
|
你是本文的第695位读者 来 源: 摘自“汕头都市报”2014、2、20 作 者: 方晓旻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