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宵茶话留千载 最新 图1张

    根据清初释超全《武夷茶歌》的记述,乌龙茶的创制与漳州的茶叶商人有极大关系。对茶歌中“近时制法重清漳,漳芽漳片标名异”和“漳人好事自珍秘。积雨山楼苦昼间,一宵茶话留千载。”这些诗句,我是这样理解的:近年出产的武夷茶普遍采用漳州的制法,还美其名说是“漳芽”和“漳片”。漳州人跑到武夷山定制茶叶,对制茶方法始终保密。但在一个无聊的雨夜,滞留在武夷山的茶商还是说漏了嘴,从此乌龙茶这种半发酵茶的制作工艺就流传开来。

    如果有人反对,我想请他再读一读释超全的《安溪茶歌》,里面说:“迩来武夷漳人制……溪茶遂仿岩茶样,先炒后焙不争差。”明白无误地指出“先炒后焙”的乌龙茶,是从漳州传到武夷,再由武夷传到安溪的。

    这种由茶叶商人根据市场需求定点布产的做法,甚至就在我们身边发生过。大约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吧,台湾茶商采用轻发酵带花香的包种茶制法在福建安溪布产,产品就是“只炒不焙”的清香型乌龙茶。这种技术流传开去之后,完全颠覆了已经流传二百多年的传统乌龙茶制法,如今即使深入到安溪茶区,真正炭焙浓香的乌龙茶也是难得一见。

    历史上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多为闽茶,这在早期的文献中是有记载的。《潮嘉风月记》说工夫茶是:“用细炭煮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嘉庆《澄海县志》则记:“或嗜食茶,以武夷小种为上,拣焙次之,工夫中芽又次之,产安溪者为下。”那时潮汕人饮茶,主要依靠茶商从闽省贩运。

    刚开始可能是闽南茶商到潮汕推销,因为嘉庆《崇安县志》有这样的记载:“茶市之盛,星渚为最……负贩之辈,江西、汀州及兴、泉人为多,而贸易于姑苏、厦门及粤东诸处者,亦不尽皆土著。”

    不久潮州茶商崛起于宇内,在很多茶区都留下了身影。据《趣谈武夷茶》一书所载,1914年武夷有茶庄30余家,其中属潮帮的茶庄有:兴记茶庄、瑞兴茶庄、合记茶庄、兴泰茶庄、值记茶庄、瑶珍茶庄(注明是百年以上,庄主自理)、盛茶庄、瑞记茶庄等。

    民国十八年(1929)《建瓯县志》也载:“近今广潮帮来采办者,不下数十号……年以数万箱计。”

    潮州茶商不仅活跃于各茶区,还直接参与乌龙茶的外销。连横在《台湾通史》中说:“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售之美国,销途日广。自是以来,茶业大兴 ,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厦汕商人之来者,设茶行二三十家。”

    按茶庄也称茶号、茶厂,是旧时最重要的茶叶营销组织,通过毛茶收购商贩从众多茶农手中收购毛茶,经精制加工后再批发给全国各地的茶店零售或通过行商出口。潮汕的茶庄,过去以精制加工茶叶最为出名,通常是将从各地采买来的毛茶进行细拣分类,炭焙复火,再按不同等级包装出售。十多年前倒闭的南墩汕头茶厂,鼎盛时焙茶工人要三班倒作业,每年加工出口的茶叶达三千吨。信不信由你,甚至有人认为真正的潮汕工夫茶指的并非冲泡的技艺,而是精制的乌龙茶叶。

  

你是本文的第1045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0-03-27
作 者: 张新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