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承载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汕小吃盛宴的地方

    旧时的汕头老城有不少好去处。剪布买鞋去小公园;买旧衣、杂货去瑞平路旧衣市场;想吃则去福合埕。福合埕,一个承载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潮汕小吃盛宴的地方。

    小时候,小孩是没有零花钱的,哪怕是过年的压岁钱,过后也由大人保管,给压岁钱只不过是大人骗小孩欢喜几日而已。但作为家中长子的我,有时也会有来钱的时候。一是长辈亲戚作客赏给小孩的钱,一般都是几百元(相当于现在的几分钱);二是家里卖废品诸如破鞋、牙膏壳得的小钱。最高兴莫过于家里杀鸡加菜,一副鸡毛加鸡内金(可入药),居然可卖500元。这些零钱,都归我这个长子使用。

    三年困难时期,举国物资奇缺,人人饿得整天肚子叽咕作响。正在拔节的小孩,更是饥肠辘辘。一有零花钱,第一反应经常是往福合埕跑。

    上世纪50年代的福合埕,可谓老汕头的杂货、美食世界。民族路入口处以旧、杂货为主。各种洋、古、怪的小件,从肩挑、地摊至店铺,铺天盖地,琳琅满目,踯躅其中,仿似进入一个童话世界。往里走,又是另外一番天地,这里几乎集结了潮汕所有的美食。在那饥饿的岁月,眼前这么一场诱人的美食盛宴,对我们这一代人确确实实起到望梅止渴、精神加餐的作用。

    当时,最为红火的摊档为福合埕纵深处的雨伞街狗肉店。那当然不是小孩消受得了的,动辄几千元(相当于现在的几毛钱)。狗肉店前,高脚小碳炉一字儿排开,上置放了原汁的陶钵仔。煮熟的狗只,分解成头、脚爪、腿、肉排、狗杂等,依客人的爱好及开支而下料。垫底的还有几节竹蔗,及至长大,才弄明白,狗肉性热,竹蔗性寒,既起中和作用又使狗肉不粘底。食客们三五成圈,坐着小板凳,围着小火炉,夹着狗肉,埋头苦干。我跟着大人享受过一二次,那香味那气氛,几十年回味不已。

    在福合埕中段,有一处不显眼的牛肉丸大鼎牛筋牛杂条铺。也就是现在全市开花的福合埕牛肉丸前身。铺前摆着长条木板桌,熬好的不便上碗的碎牛肉筋,用大小不一的小竹圈,按份量圈住,分100、200、300元卖。有了零花钱,约上一两个馋嘴的同学,站在长板凳前,花上100元,用小竹签刺起肉碎,醮着三参酱吃,碰上老板心情好,还给递上一小碗清汤,那是饿肚子的童年最快乐的时光。

    感觉中,当时福合埕小吃取料之原生态、制作之精细、味道之纯正,是现在所不及的。

    印象中的糖浆番薯,与现在的糕烧番薯相仿。选用的番薯分两种:长条形(20厘米)肉质为红色的;圆形(拳头大)肉质为黄色的。去皮过油,用红糖腌至隔天,再下鼎慢火煨至半透明。上市时,用一个大鼎,把加工好的番薯,一圈圈摆在冒着气泡的糖浆中。撒上葱珠月劳、芝麻。红色的番薯成条卖,黄色的切块卖。用竹签刺起来送至顾客手中。大冷天时,手捧着滚烫的糖浆番薯,那是一种强烈的雪中送炭的感觉。

    炸萝卜角,因为100元一块,又是孩子们瞄准的另一种小吃。那是一种用萝卜丝拌米浆猛火蒸成的小吃,潮汕地区称“菜头”。蒸熟即可食用,也可切片煎着吃。福合埕的炸萝卜角,即把晾凉的菜头切成菱形,用大火滚油炸至金黄色;再用两支竹签平行插入,蘸着辣椒酱吃,外酥内嫩,那原生态纯净的植物香味,是任何配料所不及的。几种简单的食材,经潮汕人的构思炸成的萝卜角,简直是一种绝配。及至长大,尝尽美食无数,最终的结论还是:用天然的食材,以最简单的方法,做出来的食物就是美食。福合埕的炸萝卜角即是也。

    当时的福合埕很少发生短斤缺两、小偷小摸、欺行霸市的行为。凭一纸小商贩证就可入市经营。来者贵贱不分,游走其中,无论消费与否,感受到的是一种祥和、满足和享受。

    每每有久别汕头的亲朋好友莅汕,不约而同都会提到福合埕的美食。回味福合埕的美好时光,为她的风光不再而惋惜。

你是本文的第95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