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州水井是万物生灵的命脉,潮州人家世代无不对水井怀着极其浓郁的眷恋之情。潮籍散文名家秦牧赠与海外亲友的诗句云:“万里穿云燕,归巢恋旧枝,家乡甜水井,何处不相思。”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与潮安、饶平等“改水同行”一起参加广东省水源水质调查时,曾随机抽样过100口水井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水井结构、构筑技术、水源水质检验结调查内容、项目。从考古出土文物见证显示:北宋哲宗年代(1086—1100年)潮州盐官李前在海阳县掘井。近代在澄海县溪南镇仙市村旁的狮山坡发现有石刻碑文,诗文称:“筑堤开井易通津……增光更俟后来人。”又在樟林古港的今外陇埔一带,于1974年1月出土有宋代水井21口,水井位置分布有序,井栏顶端圈石呈八角形。又有宋人林绂写的“潮州知州震峰彭公传”中称:宋元丰六年(1083)彭延年在潮州任上时,带领民众凿井36眼。市井百姓食用后深表感激赞誉。(彭延年墓碑记有载)。近代在潮州市区太平路南段的郑厝巷口有一口“四眼古井”(民俗称“四目井”)这口古井的井栏顶台板材挖凿造型真是巧夺天工、民众打水时可防“打水桶”的碰撞和有利防尘加盖,成为古城街头一景。 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潮州开元寺派出僧人明辨创建海阳县下外莆都的龙潭寺(古寺住持由府城开元寺派出,每14年更换一次),开凿有一大口井,古井屡经清淤修建,而水源水质仍然清澈、泉源不竭,水质殊优。(重修龙潭寺石刻碑记由澄海县博物馆收藏)。 潮、澄、饶相交界的莲花山,海拔562米,建有莲花古寺,有一处由奇石嶙峋天然堆砌而成井栏的古井,栏石有两处石刻,一书“古石”,一书“观泉”,古井清泉涌流涓涓,泉质清澈,泉源丰沛,游客至此,寺僧烹茗待客,品味连连赞妙。 宋景炎元年(1276),在朝丞相陆秀夫携母带妻儿谪居海阳县辟望村时,筑“行台”,掘水井,称“陆丞相府”,历经沧桑嬗变,步入“辟望村的今港口陆厝围一带古建筑庭院,仍可见从宋代至明清以来的挖凿一口口古井,井台上的石板材因时长日久被提水的“吊桶绳索”碰碰撞撞磨擦出条条凹陷深沟,井栏井壁屡经世代勾缝粘合修补,井台排水不会渗漏入井,井底滤料经过清挖铺换,水源水质仍然清净如许。 潮州水井自古深受世人的保护,虔诚崇拜敬奉为“井神”,民间有称“井公”、“井妈”的神话传说,每年“除夕之夜”,家人祭祀井神之后,用“粿箶”加盖水井不汲水,正月初一日家人自觉不上井台打水,初二凌晨,则由长者带领家人跪在井台上祭拜、烧香焚化“纸钱”礼毕称为“开井”,“冬至”日,要在祭祀之时在井栏粘贴“成对冬节丸”,祈祷吉祥如意,合家平安。潮州人家,世代相传,家传“井花水”有“辟邪魅、驱瘟疫”之功,古医常用“井心水”冲洗“红眼疾”及“麦粒肿”(俗称“生目针”)。潮家世俗相沿,用井花水浸入石榴枝叶(俗称“红花水”),可喷洒于门外环境以祛除百邪。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