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潮州已有华丽“六篷船”“花艇”,也称“六篷船”,是清中叶以后在潮州韩江上出现的一种载有妓女的花船。六篷船的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的大诗人袁枚《随园诗话》卷十六:“久闻广东珠娘之丽……相传,潮州六篷船人物殊胜,犹未信也。后见毗陵太守李宁圃程江竹枝词云:‘程江几曲接韩江,水腻风微荡小舢,为恐晨曦惊晓梦,四围黄篾悄无窗’。”诗人始信也。由上可知,早在清乾隆时期,潮州就有六篷船出现了。

    六篷船是一种什么样的船呢?清人俞蛟在《潮嘉风月记》中对六篷船作了如下描述:“其形势,昂首巨腹而缩尾,首长约身之半。前后五舱,首舱居则设门,并几席之属;行则并篷,去之以施篙辑。中舱为款客之所,两旁垂以湘帘,虽宽不能旋马,而明敞若轩庭……卷帘初入,见锦绣夺目,芬芳袭人,不类尘寰……榻左右各立高几,悬名人书画。几上位置胆瓶彝鼎,面倚篷窗,焚香插花,居然有名士风味。对榻设局脚床二,非诗人雅士不延坐。”其华丽格局依此可见一斑。至清咸丰年间海阳人林大川在《韩江记》卷三《游艇》中载:“湘江(韩江之别称)近年游艇,花样翻新,悉仿珠江格式。内有数艇,毫无朱漆气,雅淡宜人”。可见后期潮州六篷船花样翻新,模仿广州珠江花舫的格局进行建造,风格雅淡,毫不俗气。六篷船花娘身世坎坷命运悲惨

    尽管六篷船华丽高雅,生活在船上的妓女,俗称“花娘”,却过着含血含泪、卖笑卖身,饱受欺凌的悲惨生活。舟中的妓女,“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或得之他舟,教习弦歌,传授衣钵。”当中既有本地妇女,如“阿儿娟娟楚楚,摆脱尘氛,本凤城女,寄养六篷,依五福为母”,也有从外地流落至此的,如“濮九娘,字香畹,嘉应籍,堕入烟花,浮家六篷。”这些生活在六篷船上的妓女,有些人为了追求幸福生活和真正的爱情,顽强地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甚至不惜为所爱之人献身。

    有“江上侠妓”之誉的魏阿星,美丽善良、性情豪爽,“时有幕客,落魄凤城,星厚礼之,客病为祷佛延医,秤药量水,衣不解带,凡三越月,病愈劝归,倾囊以赠,由是得侠妓声于凤城韩水间。厥后阿星埋玉湖山,六篷易主,而幕客发迹重游,徘徊昔时停泊之处,回顾茫茫,惟余烟火,追念往事,不禁系之,为赋‘重来阮肇逢仙处,不见崔郎乞水家’之句”。读罢令人思绪万千,感叹不已。

    社会繁荣地理位置独特,造成六篷船妓“昌盛”

    清中末期潮州韩江为何出现六篷船妓如此“昌盛”这一现象呢?清乾嘉时期,潮州曾出现过十分繁荣景象,“山海交错,物产珍奇,岭海诸郡,直接经济莫之与京”。而当太平时,“人易为乐,而城东临河一带,即漳汀嘉赣诸州货运转输之枢纽。在昔商贾辐辏,市舶连云,榷馆傍岸,挑贩络绎。茶居酒帘闹其上,水榭笙歌喧其下。官绅士庶之所登临,篱江民夫之所游憩。此六篷歌妓所以不亚珠江,而名士题咏,骚客品花,踵相接也。”(饶宗颐《潮州志·丛谈志》)由此可见,清中末期潮州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繁华景象,加上韩江优越的地理位置,故便出现了六篷船妓十分“昌盛”这一现象。

    那么,六篷船妓是在什么时期消失的呢?清末诗人丘逢甲路过潮州时,曾写了《广济桥》诗四首,描写广济桥周围景象,其中有一首这样写:“五州鱼菜行官帖,两岸莺花集妓篷。”诗中的妓篷,即是韩江的六篷船。由此可知,清末时潮州韩江的六篷船妓仍很“昌盛”。民初军阀混战,潮州社会经济萧条,而且这一时期粤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转移至汕头,故风月场所也从水上转移到陆上,且从潮州逐渐转移至汕头,这在谢雪影的《潮梅现象》和《汕头指南》等书中可详细看到。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翻开新的一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当家做主,妇女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成了“半边天”。“花娘花艇”早已成了历史现象,但它作为俗语却一直被保留下来。

你是本文的第873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04-06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