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埔县古代属潮州府,生产的瓷器通过韩江到达汕头,远销世界各地。大埔窑烧瓷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末年,至今700多年的历史。1946年《潮州志》记载;高坡瓷业故老相传,清初则由饶平进入。“其实是古人的误传。应该是:清代初年,饶平的青花瓷烧制技术,在大埔越来越广泛的传入,在高坡和其它各个窑场中,都得到普遍的应用。
我们从大埔搜集到的各窑址的瓷器标本中,获得了明朗的线索,从南宋末年至元代这段历史,大埔窑已有生产烧造瓷器,但产量极少,而且质量十分低劣。在明代初年至嘉靖时期。大埔窑还没有生产青花瓷。生产的青瓷和青白瓷有碗、碟、杯、盏、罐、瓶、壶、炉等。胎体厚重坚密,呈月白、灰青。施釉因胎而异,白色胎体,施白釉或月白釉,灰青色胎体,施灰青釉或青绿釉,但施釉都不到足,部分器物还开冰裂纹片,纹饰也极其简单,碗类的外壁都是素面,或随便刻划水波纹,炉外壁也刻印几道弦线,较精致的一些都是筒形三足炉,外壁刻印八卦纹。瓶类基本都是盘口束颈、鼓腹、喇叭形高圈足和喇叭口长颈,鼓腹、喇叭形高圈足二种,肩部和颈部之间,都同样安装一对S形耳。很有明显的龙泉瓷风格,俗称仿龙泉窑产品。 青花瓷器都是饶平九村窑的烧制技术和绘画风格,不再赘述。我们这里着重谈的是明末清初,大埔窑生产的圆底圈足青花一叶盘。因为它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能够反映出我们潮汕地区至粤西北在明末清初时期的社会风貌。 一叶盘质量差别较大,大约有二种,分别为酱口和青口,口径有12公分至15.6公分,较大的有20公分至26公分,都用青花钴料绘一片叶子,如芭蕉叶状,旁边写有“桐梧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桐梧一叶,天下同悲”。落款写有“大平年具”,“大平年制”。“大平已未”,“大平庚午”,“大平甲午”,“大平壬辰”等年款。有的胎釉结实晶莹,用淅料绘画青花,有的胎骨粗松,釉质失透,所用的是本地土产青花钴料绘画。 笔者8年前在潮州凤凰台沙洲至下寺的韩江河段沙滩上捡到一个圈足内底写有“大明年造”的残件,胎釉和青花都是本地土料,明显是明末清初潮州地区烧造的产品。而且带有款识写“大平乙酉。” 公元1644年,清世祖福临顺治元年,明朝政权消亡,但福建、潮州和粤西北地区都在郑成功的武装力量控制下,人们祈求和平,渴望天下大同的思想通过瓷器的装饰艺术表现出来。“大平年具”,“大平年造”。并不是太字的写错,而是不能落写消亡王朝的年号,也不愿用新王朝的年号。大平显示过渡的作用,因为不能忘记旧朝,也不对新朝寄予希望。从捡到的带有年款的残件中,从丙戌至庚午,恰恰是顺治三年至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46至1690年),也是郑成功武装力量从旺盛到消亡的时间。 有专家认为,一叶盘中大平年具就是太平年具。是洪秀全太子军在大埔烧造的瓷器,那是错误的观点。 公元1864年,清同治三年甲子,洪秀全在南京病死,太平天国失败,余部汪海洋在梅县一带活动,是强弩之末,哪有力量烧造瓷器?一叶盘基本都厚胎厚釉,圈足平削的沙足器,是明末清初人们渴望家国安宁,不再遭受战火推残的思想愿望的表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