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村窑场在元末明初烧造的瓷器,多以青瓷为主,其胎骨灰白,冶炼不精,粗松多气泡,器型也简单,有直口浅碗、折沿盘、平底敛口碟,器身内底有乳钉突出,口沿外边也有旋削痕迹,虽然颇有元代枢府窑的风格,但釉面光洁,釉水稀薄,开冰裂纹,呈月白,青白、青黄诸色。到了明代中期,器型虽然与前期没有多大的变化,但烧制技术已经相对提高,为防止釉水粘缀,采取在匣钵底下铺细沙,单件装匣烧造,青花器物绘画寥寥数笔,色调深蓝灰暗,多以卷草纹为主。

    嘉靖、万历以后,造型已趋向轻巧,胎骨也坚白,折沿平底盘、直口碗、侈口碗、浅碗和碟,都是矮圈足,并向内稍微收敛,口径都在12厘米左右,内底稍微鼓起,内外壁上下及圈足部位都绘青花弦纹线伴各种花纹,色调也浓郁深厚,都是先勾线后平涂,线条自然流畅,纹样简朴奔放,题材宽放多样。盘底绘画图样有:“双凤牡丹”、“一凤穿花”、“犀牛望月”、“蟾宫白兔”、“石树栏杆”,口沿内外装饰瑞草、绶带、八宝和缠枝花。碗的饰纹比较繁杂多样,有内底写“福”字,四壁写诗句。有内底和外壁绘天官,手捧笏板。有绘儿童、灵芝和仙鹤。也有内底绘折枝花和灵芝,外壁绘戏婴。还有绘六个童子,左脚抬踢,手执弹弓和竹马。内底绘折枝花和灵芝,外壁绘双狮戏球和双龙游云。较为新颖一种饰纹,内底绘团龙,海螺、白兔,或旋涡状花纹,上下配衬锦地纹,菊花纹或长短纹线相互交织,显得多姿多彩。

    这些绘画艺术,都是外销的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甚至是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的审美爱好,进行设计、装饰和绘画。反映出明清时期潮汕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化和消遣性的文化已经得到空前的发展,由中国传统文人意识主流的绘画艺术,已经向近代世俗文化转型。

    进入清代以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九村窑场的器物仍然是匣钵单件装烧的沙足器,青花绘画仍然深浅分明,晕染清晰可见。但器型加大,胎骨厚重,碗的纹饰出现新的葡萄松鼠,团鹤、花草、文字相互排列,山水题诗和青花开框。明显的走向衰退。到了嘉庆、道光,器型更加大,单件装烧的沙足器已经逐渐消失,器足修削整齐,有些器物的露胎处呈桔红色,俗称“火石红”。但青花鲜蓝,浮光外露,采用晕水画法,山水、动物、花草都笔调草率,有些采用大写意,很难辨别出所绘何物。

    到了同治、光绪,历史上称之为“同光复兴”时期,九村窑场也随之振兴。老窑坷、公娄等窑,开始烧造出小瓶、高脚盘、汤匙等器物,盘和碗都在传统造型上有所改进,绘画同样也是晕水画法,纹饰出现了双凤结带宝书、云龙火珠、过墙云龙、莲池水禽、渔舟钓叟、寻药问师、三喜波浪,奔马、鲤鱼水澡、松竹梅花、虾蟹水草……还有藤王阁楼亭并加诗文:阁中帝子今何在,门外长流空自流……

    尽管同光时期九村窑场的绘画艺术有所进步,但仍然没有江西大窑那样的大气。

你是本文的第95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9-03-29
作 者: 洪锦波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