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人所说的“担八索”,是一种谋生的方式,故在民间流传着“担八索,觅讨赚”这样一句话。此一谋生方式大体可分为:挑担子替人挑货物、挑担买卖做生意和挑着担子走四方为人修理、修补家具用品及农具等三大类。这些挑担子的大都是挑着两只结有四根绳子的竹筐,而且每一挑担合起来刚好是八根绳子;潮人将“绳子”称为“索”,因此才称为“担八索”,或“挑八索”。
旧时交通和通讯不便,所以在港口码头和渡口处,人们经常看到一些脚着草鞋,头戴竹笠或草帽,腰束“浴布”,专门为人挑货物的“挑夫”。他们将上百斤的货物装进两个麻袋里,外面再盖上油布,底部用麻绳兜着,或者是将货物装进两只大筐中,一支竹槌(或扁担)挑上肩,几乎是风雨无阻地来回往返,将货物挑到指定点。他们在替人挑货物的同时,还替人带信、捎东西,解决了当时通讯滞后,人们寄信、托物不便之苦。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担八索”者随之消失了。 挑担买卖做生意的,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挑着担子叫卖做生意的。在上世纪40、50年代,因农村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每一村庄除了一两间卖糖果、烟、“咸杂”等的铺仔外,很少见到其它的商店,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农民家中要用的一针一线、生活用品、农具和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都必须到集镇去购买或挑到集镇上去贩卖,因而挑担做生意的小贩和“挑羹卖菜”的便应运而生。他们挑着担子走村串巷,沿途叫卖。在“文革”期间,此类“担八索”的人,还被扣上了“莫须有”的罪名,被称为“投机倒把”。 另一是指挑着担子走街串巷,专门“买旧铜锡”(即收购废品)的和专营收购旧货“古董”的。虽然现时我们还偶尔见到收购废品和旧货的,但已不再是“担八索”,而是踩着自行车或者是驾驶着摩托车进行收购的:收购旧货“古董”的,有的还开着汽车进行运载。 在物质不那么丰富的年代里,我们还经常见到另一类“担八索”的。他们挑着担子走东串西,专门为人修理、修补家具用品和农具。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的“补鼎”、“拍铁”、“补雨伞”、“磨剪刀”,“箍桶”、“补箩”、“补脸盆铁桶”的。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的丰富,农村开设起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专卖店或综合商店,挑担沿街叫卖做生意的、挑担走四方修理修补家具和农具的,以及挑担子收购废品和旧货的,已经少见了,有些甚至是再也不能见到了。但是,一些人对于“担八索”的,仍然是记忆犹新。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