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中心城区,现在再也见不到“吹糖人”的踪影了。

  人们还记得在40年以前,市区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到“吹糖人” 晃动的担子。吹糖人只要将挑的担子放下来,再打开折叠凳子坐好,掀起箱子盖,整理一下工具、材料,把已做好的样品糖人插摆出来,不用说话,不必广告,四周一定就会围满孩子,个个都瞪大了眼睛,准备看艺人吹糖人的手艺。当然,还会毫不犹豫地掏出几分钱,“给我这只老猴。”“我要这只肥老鼠。”其情其景,现在只能复印在童年的记忆中,每每想起,心中总有一种香甜的感觉。

  作为民间一个谋生的行当,吹糖人的起源无从考证,但至少有近千年历史了。这种古老的传统手艺,相传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时制糖人的糖稠还有一种香味,所以吹糖人的小贩都以“香印”作为叫卖声。到了宋朝,赵匡胤做了皇帝,“印”、“胤”同音,而封建时代,为了避讳,吹糖人只好以打小铜锣来代替吆喝。这样一代又一代地传下来,打铜锣就成了吹糖人这个行当的标志。

  吹糖人的材料和工具很简单。糖料是由蔗糖与麦芽糖混合后熬成的糖稠,潮语称之为“麦生糖”。糖稠相当粘稠,适合吹泡塑形。加热糖稠用的“风炉仔”算是最大的设备了,燃料一般是木炭。还有一个特制浅盘,作熬糖用。糖稠熬软了,变成金黄闪亮的液体,就可以用了。

  所谓的吹糖人,其实是做糖人的一种技法,另外还有一种捏糖人和画糖人的技法,只不过吹糖人是最常见的一种罢了。制作时把糖稠熬好,用三只手指捏起一小团糖稠,捏来捏去就形成一个空心的气球状。吹气的时候,艺人用一只手(通常是左手)托住糖稠,另一只手就要在糖稠刚吹出泡来的时候,拧住还未成标准圆形的糖泡泡的顶头往外拉。这拉多少,向哪个方向拉,就决定了糖泡泡的基本造型,也就是糖人的主要部分。比如吹一只老鼠,泡泡就要拉得长一点,再向上翘一点,让老鼠的肚子显得特别肥大。吹好泡泡,剩下的就是往主干上添加附件了,一般是头部五官、尾巴、翅膀什么的。有的部件,比如手和腿,比较长,就需要单独用一小团糖稠先做好了,再粘在主干上。而耳朵鼻子就直接在主干上用手捏出来,或者拿铜勺柄摁出来。再通过捏、转等手法配合吹起塑成各种造型。最后在糖人的底部插上一条竹枝,冷却后成型。吹糖人以动物造型居多,体态丰满,常见的是以十二生肖为内容。

  如果说吹糖人是空心的,那么捏糖人就是实心的。捏糖人做出来是实心的,艺人用一根小木棍从锅里先后捞出已经加热了的糖稠,先捏一个头形和身子,然后用小剪刀刻出五官和四肢,再用各色糖稠接装服饰和腰鼓,一个活龙活现的“糖猴仔”就诞生了,随后在其底部插入一条竹枝,便于手拿。在制作过程中,共使用了搓、捏、挑、揉、按、擦、拨、压等手法,技术之娴熟、手法之多变,让人眼花缭乱。

  还有画糖人,就是艺人拿着盛了糖稠的铜勺,在一块光洁的石板上做画,画什么像什么。待糖稠凝固,用薄铜片铲起来,另拿一根麦秸或者是竹枝蘸了糖稠粘在做好的糖人(糖画)上,等干了拿起来就成了。如果要做立体的糖人,就需要多画几幅画,然后立体拼接而成,黏合剂当然还是糖稠。这种形式在汕头较少见,但也有一种较为接近,就是艺人将糖稠在铁板上压成薄薄的一片,在未冷却之前,用钥匙模子在糖片上压出一支支钥匙状(不能压断),再切成小片。小孩子买上一片之后,就仔细地将钥匙模型掰出来,掰断了,就丢进嘴巴里吃掉。如果掰出来钥匙模型完整无缺,就可从艺人处换来少许奖品,当然还是糖人。

  干吹糖人这一行,人称“小儿科” ,它成本低,但获利也低,所以曾有一句歇后语是这么说的“吹糖人儿的盖大楼——熬着吧”,它形容事情实现很不易,从中也道出了昔日小商贩和民间手艺人生活的艰辛。

你是本文的第109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9-11-30
作 者: 陈楚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