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人每逢婚娶、寿庆、小孩对岁、建房、入屋、军坡、公期,喜欢请“八音班”来添喜助兴,是海南的风俗习惯。

    海南“八音” 源于潮州音乐,又有自己的特色。使用8 类乐器:弦(二胡、椰胡)、琴(月琴、扬琴、三弦)、笛(唢呐)、管(长、短喉管)、箫(横箫、直箫、洞箫)、锣、鼓、钹等;海南俗称的“八音”,既包括乐器、乐曲,也包括乐队。大部分来自民间的传统乐器,为民间艺人所创造,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如花梨木制作的唢呐,椰子壳制作的椰胡,竹管制作的春封、调弦、笛箫、喉管,木制的子鼓、梆板等。

   史书记载,海南“八音”往上溯,它与潮州音乐都源于闽,又与江西及江苏浙江一带有渊源。海南“八音” 起于唐代,兴盛于明清,并伴随华侨传遍整个东南亚。明代海南琼山县(今属海口市)就出了一位熟操“八音”而闻名京城的音乐家汪浩然,他在成化年间(1465-1487),与其儿子晋京,同被选为宫廷乐师,著有《琶瑟谱》3卷、《八音摘要》2卷,二书均收入清代《四库全书》。

   海南“八音”按习惯分为大吹打、锣鼓清音、清音和戏鼓四类,目前收录有历史遗传下来的乐曲达500多首。经常演奏的有:《海南音乐》、《广东音乐》、《庆新婚》、《新拜堂》、《酬宴会》、《闹军坡》、《大贺喜》、《小贺喜》、《送子》、《大贺寿》、《拜堂》《大开门》、《万岁喜》、《槟榔香》、《庆丰年》等喜庆曲目也有《万花灯》、《河边洗裙》、《比目鱼》一类的生活写照。

   古老的海南“八音”,曲谱采用的是“工尺谱”,曲谱多是祖辈流传下来。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难题,存在一定的共性,那就是人才的青黄不接。为了全面抢救和保护八音,海南省海口市已经开始征集遗存下来的古老乐器,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保留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收录“工尺谱”,并请音乐行家转换为人们熟知的五线谱。他们还把举办八音培训班列入议事日程,通过政府组织举办培训班,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八音演奏人才。

你是本文的第790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10-01-11
作 者: 莫清华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