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唱歌册的老人家
“东山歌册”原产于广东潮、汕地区,张伯杰《潮剧声腔的起源及流变》记载:“民间声腔以读‘册’随歌的弹词说唱形式,俗称唱歌册者,在潮州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潮州歌册是怎样传入福建东山岛,演变成今天的“东山歌册”的呢? 早在明朝初年,铜山(东山岛古地名)就已经成为南来北往的大商船经常停泊的港口,对外通商贸易十分频繁。嘉靖年间,铜山殷商富户经营的商船有20至30艘,常年川走南北贸易,广东潮汕地区是铜山商船经常停靠的地方,时间一长,这些商船又担负起两地文化交流的使者。《潮音戏曲寻源》说:“晚明以来,正音戏(南戏)乃自浙东赣南趋闽南,接诏安东山县而至……给潮州音乐增加了丰富的营养”;在这之前,广泛流传于潮、汕民间的,以吟咏和即兴咏唱为表演形式的“潮州歌册”,也随着商船贸易往来传到铜山,受到铜山民间特别是妇女阶层的喜爱,从此,“潮州歌册”,这个明代海上舶来品,在铜山民间扎下了深根,直至今天,五、六百年间从没有间断。 潮州歌册传入铜山后,铜山民间歌手在演唱时,在唱腔和演唱技巧上有许多创新。歌手们(主要是女性)把从潮州传入的潮、汕本地唱腔和从兴化、泉州等地传入铜山的“秦腔”、“南词”融合,产生一种既不脱离潮州歌册音韵母体,又包含“秦腔”、“南词”旋律的独特唱腔,这种唱腔后来被称为“东山歌册”。其实从“东山歌册”的历史、演变及其内涵来讲,“东山歌册”应该称为“东山歌册调”才对。 潮州歌册内容多从历史、传奇、戏剧和民间传说而来,故事性很强,文字浅显易懂,以七字句为主体,押韵顺口,易唱易记,因而很受欢迎。东山岛许多无缘读书识字的女子,还把歌册作为启蒙老师,在听唱歌册中学识字、明道理,民间自古有“铜山娘仔会唱歌”之说。如东山县铜陵镇民间歌手许甘,从小因家境贫寒,从没上过学、读过书,但她依靠自己努力学习,把歌册当作启蒙老师,在听唱歌册中学识字、明道理,长大以后,凭借她天生亮丽的歌喉和对歌册的热爱,经常为人们演唱歌册,成为远近闻名的民间歌手。 潮州歌册自明、清流传至今历经数百年,其书目非常丰富。据《东山文史资料·东山歌册》一文介绍,“现留存民间的歌册唱本,有以小说为基础改编的《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万花楼》等,有以戏剧和民间传说为蓝本创作的《崔鸣凤》、《双白燕》、《秦世美》、《玉楼春》等;其中《新造薛仁贵》唱本一部有40本,《万花楼》唱本一部更多达80多本”,因而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说唱史诗”。 解放后,“东山歌册”演唱活动在东山县文化部门的重视推动下,曾经盛极一时。1955年,民间著名歌手许甘第一次被请到城关戏院演唱歌册,使“东山歌册”第一次从民间走上舞台。1963年,县文化部门在城关镇举办“百场歌册演唱”活动,向民众推行《白毛女》、《红珊瑚》、《李双双》等新编歌册,城关镇有近百位民间歌手积极地参加了这次活动。2006年6月,“东山歌册”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