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语把生产、制作统称为“做”。
雨伞这东西在古代社会中是一件了不起的发明;其撑开闭合自如的特殊结构,在技术水平落后的年代也可谓是“机关算尽”了。当初它盛行于扬州、苏杭一带。传说在唐宋时期,某江浙籍官员赶赴潮州上任时,将一把雨伞带到这里来。本地老百姓对这种便于携带,用起来斯文得体还有点浪漫,既可遮阳又可挡雨的生活用具耳目一新,十分叹服。随即有灵巧工匠跟样仿制。传播开去,这不愁没有竹子、桐油和人工的潮梅一带(梅州市一带古代、现代都曾经为潮州府管辖)便成了南方制伞业的一个重要产地。在后来的红头船贸易发达时期乃至解放前夕,油纸雨伞一直是粤东的大宗出口物资之一,产品远销南洋各地。 潮梅雨伞主要是用油纸和竹子做成的。伞纸选用坚实的丝织纸浸渍桐油,然后晾干;竹子通常选用石竹的中段为伞柄,选用观音竹削枝为伞骨,选用毛竹目节为伞头和活动总成,且所有的竹材都要腌过熟石灰和桐油,以防蛀防腐和增加强度。对那些较为名贵及专供贵妇使用的优等伞,则还要浸漆刷漆和描上花鸟等等。 虽然粤东各地都生产纸雨伞,但发展至清末民国时,最有名气最漂亮,最轻巧的是潮州城的产品。但如果要讲究坚实耐用,则是揭阳棉湖镇的产品……自清末汕头开埠后,各地的生产厂家都在这里设店销售。慢慢的,市区福合埕那里的国平二横巷成了专门批发、零售和修理雨伞的专业街。是故该巷俗名为“雨伞街”。尽管上世纪中期之后,油纸雨伞逐渐被后起之秀的铁布雨伞、塑料雨衣、缩骨伞等取代了,但“雨伞街”的名字一直流传到现在。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