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宋元丰年间,潮州知州彭延年离任后并没回到江西庐陵老家,而是定居于揭阳一个叫浦口(今梅云镇厚洋村)的地方。从他传世的一些诗歌来看,他对当地恬静的乡村生活,尤其是丰饶的物产美食是相当满意的。在《浦口庄舍》第四首中他写道: 浦口村居好, 盘餮动辄成。 苏肥真水宝, 鲦滑是泥精。 午困虾堪脍, 朝醒蚬可羹。 终年无一费, 贫活足安生。 大约从秦汉开始吧,一些中原人士因为戍守等原因而徙居潮地,至晋唐的时候移民人数明显增多。但根据黄挺先生的研究,在唐代中期韩愈莅潮的时候,潮州的编户数也只有万余户,五万余人。从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等记载来看,当时的潮州的确是一个人烟稀少,物产丰富,溪谷纵横,野象和鳄鱼出没的鱼米之乡。正是这种优越的气候环境,才吸引子彭延年等很多汉人士族前来定居。 汉族移民中人数最多的群落被称为“福老”。福老,是指经由福建迁居潮州的中原汉族移民,用以区别当地的土著。莆田的石狮巷对于潮州人,类似于宁化的石壁村对于客家人和南雄的珠玑巷对于广府人,都是移民史上重要的中转站,故饶宗颐先生在《福老》一文中说:“自宋以来闽人多迁潮,而仕官占籍者尤多,以莆田最多,蔚为望族。”福老的大量迁入,引起潮州人口构成的极大变化,在语言上形成属于闽南语系的潮州话,在饮食上则形成具有闽南特色的潮州菜。 然而现在我们谈论潮菜美食,很少人愿意正视它的闽南渊源。以大家熟悉的功夫茶来说吧,开口闭口都是“潮汕功夫茶”,好像功夫茶是发源于潮汕或潮汕特有的一样。我在《乌龙茶的故乡》中曾经指出,功夫茶流行于粤东、闽南和台湾整个乌龙茶文化圈,是品饮乌龙茶的最佳传统技艺。从本质上讲,功夫茶和乌龙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是品饮和制作,消费与生产的关系,两者同时产生并且互相促进完善。 潮菜的很多菜品调料,是与闽南菜共有或者大同小异的,如蚝烙、腌咸蛴、清蒸鱼(指加香菇丝和白肉丁的古法)、沙茶酱等;潮菜的很多特点,如善烹海鲜,重汤轻油,崇尚清淡,注重养生等,也同时是闽南菜的特点。潮汕与闽南的文化共同点甚至可以追溯到更远,如同属史前时期的浮滨文化,同样存在剥食后由蛎壳堆集的“贝丘”遗址,同样有畲族和蛋民土著等。但是,潮菜与闽南菜之间的影响也是双向的。我读过一则漳州文史,讲解放前漳州酒楼的厨师多数是潮州人,这说明潮菜也影响了闽南菜。 正如彭延年的祖先是彭祖一样,很多福老及其先祖也都是中原的名门望族。比如郑氏的郑清芝和郑虎臣,许氏的许申和许天正,王姓的王大宝,薛侃的先祖薛兰等,他们或者是为躲避战乱南迁而来的,或者是罢官后占籍潮地,总之多数有比较富贵的出身门第,是所谓的“钟鸣鼎食之家”。正是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饮食文化和精细的烹调技艺,并且最终使潮菜由“蛮俗”升华为一种美食。
|
你是本文的第1513位读者 来 源: 《潮菜天下》 作 者: 张新民
|
|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