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考潮州茶事始于宋代,与茶灶薪火燃为“起点”相联系。潮州金山南麓,现今保存有一面摩崖石刻,上镌北宋大中祥符五年知州王汉《金城山诗》残句:茶灶香龛平。意思是说,石灶平整的龛面上,有茶烟飘香。这遗迹是有关潮州茶事最早记录的历史见证。我国茶兴于唐,盛于宋。宋代“世既累洽,人恬物熙,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赵佶《大观茶论》),茶事播及地处南陲的潮州。从此,茶灶薪火,代代相传。 宋代茶人烹茶不限在室内,往往于野外另起炉灶,就地煮之。欧阳修咏茶灶,有“茶具偏于野客宜”的诗句。烹茶于山林水泽,得享自然野趣的山水之乐,引发茶人的“茶灶兴”而乐此不疲。杨万里说“茶灶本笠泽”,一语道明了茶灶具隐逸意义。有道是“山水有情归自然”,茶人隐山逸水,别有一番“野泉烟火山中去,坐饮香茶爱此生”的悠游闲适,充满着生活情趣。宋代茶人不仅偏爱茶灶的自然野趣,更从茶灶的“意象”感受“石灶茶烟”的美蕴和幽逸韵致。意远似石灶茶烟,南宋朱熹的《茶灶》诗最具代表性,其意境清新恬远,极富遐思,感人殊深。据《武夷志》载:“五曲朱文公书院前溪中,有茶灶。文公诗云: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此诗描写诗人来到丹山碧水的野外,见有天然石穴,仿佛是仙人留下的茶灶。于是用来烹茶,享受大自然的恩赐。饮罢正要乘舟离去,回头见石灶上方,一缕细细的飘香茶烟在袅袅上升…… “潮州后七贤”之一的罗万杰,明朝遗臣,自号樵子,有“不辞长做山中人”之意。明亡后,回榕城故里“蟹地罗”(双峰寺西北侧处)暂住,后独自到埔阳双髻峰(现今揭阳黄岐山崇光岩)隐居。他在《瞻六堂即事诗》中云:“营生药灶茶灶,得意花边竹边。”隐居生活既闲适,又充满情趣。双髻峰岩石嵯峨,树木苍翠,花繁竹疏,景色宜人。悠然山林之间,摘露芽,汲清泉,煮云腴(《潜确类书》释:“紫林腴、云腴,皆茶名也。”)。烹茶当成每天的生活需求,茶灶也就成为“瑞草名泉,性情攸寄”的茶事载体。 由于“石灶茶烟”的“意象”很能引发茶人的思绪,茶烟在古代诗文中,也就成了茶事活动的指代。如“客至茶烟起”(刘禹锡诗句),“竹间烟起唤茶来”(郑板桥诗句),“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王元之散文《竹楼记》中的名句)。曹雪芹《红楼梦》中有“宝鼎茶闲烟尚绿”的联句,体察细微,描摹工妙。说的是在千百竿绿竹掩映中,虽烹茶已毕,但飘浮其间的茶烟尚有绿意。衬托出潇湘馆修竹幽篁之清凉境界,韵致清雅。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