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挨砻粜”,就是购入适量稻谷,然后加工成白米卖出去,从中赚取一点差价和加工费,这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潮汕农村中一项从业人数较少的家庭副业。“挨砻粜”的家庭一般都拥有一间约二十平方米的挨砻间,其作业器具主要有:沙砻或土砻 均是人力碾米器具 一台、风柜一台、立式米筛一台、石臼一个等。其运作方式大致是这样的:一是购进稻谷。分别于每年夏收和秋收结束后的短期内购进一批稻谷储存起来;二是“挨砻”(碾米 。单人或双人用手推动一台沙砻或土砻,将稻谷碾成糙米;三是舂米。单人用脚踩动一条笨重的“7“字形木臂 俗称“对”),利用“对”与石臼的震动效果将糙米舂成白米 另加一道用竹制圆形米筛筛去米糠的工序 ;四是摆卖。将白米装进竹筐或米袋,然后挑往附近城镇的农贸市场摆卖。“挨砻粜”者,大多是三四十岁的中年男女,他们都是城镇周边的殷实人家,有的夫妻一起干,有的父母子女一起干。由于干此行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有较强的劳动力,并兼有较好的经济头脑。例如,每年夏收和秋收两个关键时节,他们会伸长耳朵,及时了解市场信息,当稻谷价格大幅滑落时,他们便趁机大批量购入。一年四季,他们辛勤劳作日不暇给,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几天挨砻几天舂米几天粜米,穿梭于城镇与乡村之间。有的人离城镇达几十里之遥,常常天蒙蒙亮便出发至夜幕降临时才回到家中。“挨砻粜”的运作虽然很简单,但它却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重体力劳动,从购进稻谷挨砻到舂米、摆卖,无一项不是自身的体力操作。尤其是挨砻最费力,他们马不停蹄地用双手推着笨重的砻墩旋转,干一会儿就汗如雨注气喘呼呼,因而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九九”寒冬,男人们总是赤着上身穿着短裤,女人们则衣衫漉漉满头糠尘,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腿痛筋疲力尽。左邻右舍的人无不感叹地说:“‘挨砻粜’的人赚的是汗水钱,一年到头不知要流下多少桶汗水,不容易啊!”“挨砻粜”者虽然煞是辛苦,但其家庭收入在当地人看来甚可观,他们除了赚取差价和加工费外,还赚一些副产品:一是粗糠,即挨砻时筛下来的谷壳,可作为燃料出卖,也可作为鹅鸭的辅助饲料;二是幼糠,即舂米之后筛下来的米糠,它是养猪、养鸡鸭鹅不可缺少的上乘饲料。因此,“挨砻粜”人家大多也是农村禽畜的饲养大户。1958年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之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碾米机的普遍使用,“挨砻粜”这项副业也就销声匿迹了。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