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稗史所載:

  「漢武帝因李夫人之死,思之不置,有齊人少翁者,自稱有術能致之,帝召之入宮,乃設帳張燈,帝則坐他帳望之,彷彿見李夫人之像,由是之後,即有影戲。」

  據此記載判斷:當時雖僅有「影」,尚不足以稱「戲」;但「設帳張燈」的方法,則顯然已是「影戲」之濫觴。

  「設帳」,即差似今日影院之銀幕;「張燈」實無異於今日之有放映機。從「皮影戲」到「電影」,時代雖相距在千載以上,但淵源有別,在形式上可以說百份之百是一脈相承的。

  「皮影戲」萌芽於北宋時期。

  據《都城紀勝》一書指出:

  「凡影戲乃京師人初素紙雕簇,人物禽獸,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大抵真偽參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予以醜貌,蓋亦寓褒貶於市俗之眼也。」

  《都城紀勝》是北宋時「耐得翁」所著,他的文中有可注意者兩點:

  其一是「初以素紙雕簇」,大抵與「走馬燈」的情況相似;之後才以「彩色裝皮為之」,從「紙影戲」進展而為「皮影戲」,形式上就更為相像了。

  其二是提到「其話本與講史書者頗同」,可知那時候的「皮影戲」,不僅有人物動作,並且還有說故事的「旁白」;也就是「皮影戲」與彼時開始流行的「宋人話本」,實際上已經互相配合,結成一體。   「皮影戲」之萌芽於北宋京師,除了上述的記載之外,另有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也有較具體的敘述。他說:

  「崇觀以來,在京師瓦肆的技藝,計有童十五、趙七、曹寶義、朱婆兒、沒困駝、風僧哥、俎大姐、丁義、瘦吉等弄皮影戲。」

  《東京夢華錄》是宋室南渡後追憶汴京文物制度盛況的作品,上面一段記述,連到「皮影戲」演出者的姓名也斑斑可考,此一資料實在非常珍貴,它使我們知道:北宋時期的汴京,已有不少「皮影戲」的獨立製片家了。

  此外,同時的私人筆記,還有許多提及「皮影戲」的。如吳自牧的《夢梁錄》卷二十,有曰:

  「更有弄影戲者......杭城有賈四郎、王升、王閏卿等,熟於擺佈,立講無差。」 周密的《武林舊事》卷二,有曰:   「二月八日,為桐川張王生辰,霍山行宮朝拜極盛,百戲竟集,如緋綠社(雜劇)、繪草社(影戲),若三月三日殿司真武會,三月十八日東嶽生辰,社會之盛,大率類比,不暇贅述。」

  前者說明宋室南渡以後,影戲已隨宋室之遷移而流行及於杭州;後者則說明了當時民間廟會舉行之時,影戲演出的普遍,並且已有「繪草社」的組織,無異今日之有影片公司的設立了。

  《武林舊事》卷六,復有如下之記載曰:

  「諸色技藝人,計有影戲賈鎮、賈雄、尚保義、三賈(賈偉、賈儀、賈佑)、三伏(伏大、伏二、伏三)、池顯、陳松、馬俊、馬進、王三郎(升)、朱裕、蔡諮、張七、周端、郭真、李二娘(隊戲)、王潤卿(女流)、黑媽媽。」

  這一份名單,記述尤為祥盡,其中王升、王潤卿之名,亦見之於《夢梁錄》。王潤卿與王閏卿,想來當是同一人。弄影戲而有「女流」主持,豈不就是前輩女明星?根據以上的種種記述,可以窺知南宋時期的影戲班子,其陣容已相當龐大,並且在戲劇圈子裡佔據著「正統」的地位,是極受一班人重視與歡迎的。

  宋代以降,影戲之流行並未見減色,從下列的數則記載中,可略窺一斑:

  李日華《六硯齋筆記》載:

  「每看影戲唱詞,私記其宮殿龍鳳之語......蓋記南宋假皇侄之故事,其情節蓋依據宋人雜記也。」

  吳騫《拜經樓詩話》載:

  「影戲或謂仿漢武時立夫人事,吾州(按:指海寧)長安鎮多此戲。查《古鹽官曲》有:「艷說長安佳子弟,熏衣高唱弋陽腔。」蓋影中人物皆繪革為之,且熏以辟也。」

  富敦禮《燕京歲時記》載:

  「影戲借燈取影,情節哀怨異常,老嫗聽之,多能淚下。」

  觀此可知,影戲在明、清兩代,仍保留著南宋時期的餘韻。甚至流行的地點,已愈益擴展。富敦禮在《燕京歲時記》中又曾敘述:京師的影戲,當時有「龍虎影」與「灤州影」兩派。流行於陝西、河南、甘肅而傳至京師的,稱為「老虎影」,是西城派。流行於北京以東而傳至京師的,稱為「灤州影」,則是東城派。

  廣東的潮州,是「皮影戲」特別發達的一個區域。

  清人筆記之述及潮州影戲者,有如下數則:

  汪鼎《兩韭庵筆記》載:

  「潮郡之紙影亦佳,眉目畢現……潮郡城廂紙影戲,歌唱徹底曉,聽達遐邇。」

  李勳《說映》卷十三載:

  「潮人最尚影戲,其制以牛皮刻作人形,加以藻繪,作戲者匿於紙窗內,以箸運之,乃能旋轉如意,舞蹈應節;較之傀儡,更覺幽雅可觀。說者謂此惟潮郡有之,其實非也。」

  陳坤《嶺南雜事詩鈔》卷五載:

  「怡情不覺五更寒,莫聽鐘鳴必盡歡。太息浮生原若戲,那堪戲在影中觀。(註:潮人最高尚影戲,以牛皮製為人物,結台方丈,以紙障其前隅,置燈於後,將皮影人物弄影於紙觀之。價廉工省,而人多樂從,通宵聚觀,至曉方散。嚴禁之,囂風稍息。)」 潮州人的「影迷」程度似乎特別深,非要「通宵聚觀」不可,直到天亮方可散去。以今視昔,現代「影迷」最多亦只看午夜場,未免「膛乎其後」了。   據潮州籍的電影界某前輩談及:古老的潮州影戲,全部影中人物俱用牛皮或驢皮、羊皮製成,先要將皮革在桐油中浸過,使其透明,然後剪作人形,加上彩色;每一個人分為身、首、四肢六部分,再連綴起來用鐵枝、絲線操縱,便能活動自如。演出之時,台內燃燈,台面裝一竹框架子,糊上半透明的素紙,一如今日之銀幕,作為投影之用。所以在潮州文人的筆下,又有「竹窗紙影」的美名。

  弄影者藏匿於竹窗之內,往往以一身兼任編、導、及配樂等工作,還要連唱帶說一腳踢,每一齣戲都是一手包辦。潮州人形容忙得不可開交的俗諺,有:「腳打鑼,手打鼓,口唱曲,頭還要撞鐘」之語,即是以弄皮影戲作譬喻,當影戲開演之時,鼓樂聲中,粉墨登場,皮影幢幢,腳色雜出,生旦淨丑次第說唱,場面正是熱鬧萬分;此時如有觀眾撕破竹窗紙,往裡一望,則僅是老藝人一名,在內玩其獨腳戲而已。

你是本文的第1312位读者
来 源: 潮州人网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