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澳猎屿古铳城,是抗击西方侵略的最早军事建筑之一。它以特有的历史风貌,威震敌胆的战绩,感人至深的爱国情怀,扬名神州大地,载入《中国名胜词典》一书,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猎屿铳城雄踞于南澳岛东北部深澳湾的猎屿岛上,北面扼控闽粤战略航路,南与隔海不足3公里远的深澳古镇总兵府遥相呼应。从海上仰望猎屿铳城,屹立半山,俯瞰大海,有“一人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确为海疆国门的一大屏障。 猎屿铳城是中国防御外敌入侵的重要海防史迹。明天启二年(1622年),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澎湖,出没沿海诸地,骚扰金门、厦门,烧毁鼓浪屿。隔年(明天启三年),协守漳潮等处专驻南澳副总兵黎国炳为“备红夷”,固守海防,在南澳深澳古镇海路要塞猎屿上兴建铳城,受到南澳军民的大力支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团结奋战,只用了3个月的时间,就完成铳城建设工程。 猎屿铳城分上、下铳城两座和山巅上的瞭望台。始建时规模宏大,为当时潮汕地区海防最先进的设施。位于猎屿西北面突出部半山腰的上座,“高一丈二尺,长围一十八丈二尺,为铳门者五”;建于猎屿西南侧滩头的铳城下座,“高八尺,长围一十六丈,为铳门者十”。从兵防布局上看,上下铳城呼应配合,协防制敌,形成了远攻近守之势。当时,还在上铳城南侧山顶筑起瞭望台,它原“高三丈,周围六丈,外围环以墙,高八尺,长十二丈……拨兵廿名日夜轮守瞭望”,以观察敌情,烧烟报警。猎屿铳城这项规模宏大的海防军事工程竣工后,“列大将军(炮)十五位,大神飞(炮)八门,每门受药弹四、五斤,震发数十里,金石为碎。募兵六十名用听,官一员督守之”。 猎屿铳城为海疆国门一道雄关,南澳军民凭借着这一海疆屏障,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外侮的赞歌。其时威震敌胆,曾吓走来犯的“红夷”巨舰;发炮击退夹攻猎屿铳城的20多艘“红夷”舰队;杀败安南艇匪;威慑英国烟船;被誉为“海中金汤”。 猎屿铳城刚建成,恰逢“红夷”来犯,便首显抗击侵略者的声威。当时,荷兰侵略者乘料罗(金门)、古雷之胜,以3艘巨舰直逼南澳,但遥望森严壁垒的猎屿铳城,不得不返泊青屿洋,“眈眈三日,无敢犯境,夺魄而逃”。 明崇祯六年(1633年)六月,“红夷”再度侵犯南澳,大小20余艘舰艇驶入外屿海域。6日,舰艇分两路夹攻猎屿铳城。镇守猎屿的官兵,坚守铳城,发炮还击。战斗十分激烈,南澳官兵战死17人,总范汝寥中弹重伤。危急关头,岛民张宪治等人,组织数百名青壮年渔民增援铳城战斗,与敌形成相持状态。当夜,又巧施计谋,以5条轻便的小渔船装载火药,偷偷驶近“红夷”舰队,以火攻奇袭之,烧毁敌舰3艘,使敌人损失惨重,余下敌舰于隔日一早狼狈逃遁。此战,充分显示了南澳军民并肩作战抵御外侮的伟大力量。 清康熙56年(1717年),猎屿铳城改建为炮台,上铳城扩建至“围宽四十丈,营房一十八间,大炮八位”;下铳城改建至“宽围十八丈二尺,营房四间,大炮十二位”。经过改建,猎屿铳城在设施和装备上得到很好的充实加强,防卫力量大为增强。 如今,猎屿铳城雄姿犹存,成为当今广东省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海防设施。同年立下的、记载着建造铳城的目的、规模、时间、经费来源、参建人员和领导机构等内容的《猎屿铳城碑记》,仍竖于铳城下座后侧。光绪年间的摩崖石刻“海阔心雄”四个苍劲浑厚的大字,巍然屹立于铳城下座前。随着猎屿岛上、海湾湾畔的清猎屿水面旋转炮台遗迹、郑成功操练收复台湾海上雄师故地、戚继光剿灭海匪魁首吴平古战场、清戍台澎故兵墓等名胜古迹的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和开发建设,更给猎屿铳城增雄风添神韵。游人慕名游览这些海防遗址,大有景仰昔日“天雄惊敌胆,海阔是我疆”之威武,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