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海城岭亭“水溜口”的“红门宫”,即古之“广灵庙”,祀三山国王。庙的后面,原有棺木一口,外面锁上铁链。这是几十年前的旧事,当然早已无迹可寻了。
    棺木里面是谁?为何带上锁链?当地百姓说,是古代一位澄海官员,犯罪下狱,死于狱中。朝廷仍不肯饶恕他,着于棺外上锁铐,让其“永世不得翻身”。这有点像法海禅师对付白素贞的情节。本来,没有解押上京,让刑部諊讯,说明只是寻常过失。却又不准家属认领尸体,放在寺庙,让神灵监督,又死无葬身之地。对于讲究人土为安的国人来说,也是够重的惩罚了。
    由于不知这位官员姓甚名谁?,身居何职?犯何罪错?故而只能半信半疑。志书从来是为尊者讳的。因为历届主持修志均为知县、知府、总督大人,读这类官修的正统志书,便有官员们个个是爱民若子的好官清官的感觉。虽不一定是谎言,也总觉得空泛。要了解历史真实,只能相信稗乘野史。鲁迅便一直主张人们去读野史,认为“正史信其时,野史信其事”。但澄海民间笔记野史更难寻。是澄海文人恐陷文字狱,还是怕惹讪谤之罪?总之难觅野史。即如澄海自明代建县至民国时期,386年中,187名知县(含代理),在县志中,全部只有到职时间,而无离任时间。他们离去,是期满外调,还是别有原因?《澄海四百年大事记》只简略记录几件事:清顺治二年 (1645)南澳游击黄海如(埭头人)揭竿反清、带兵进攻澄城,知县刘珙连夜逃走。顺治四年(1647)黄海如部将唐奇观带兵攻澄城,代理知县刘定缒城逃走,足骨跌折被捉,后被释放。顺治十二年(1655)郑成功进兵澄城,知县南仲、守御所千总谭天锦闻风弃城逃走。顺治十五年(1658)郑成功再进攻澄城,知县祖之麟开城门投降。康熙十三年(1674)潮州总兵刘进忠反清,李虎子、洪魁老乘机率众攻入澄城,于十二月三日夜俘虏知县翁与之,不久,将他释放。这些人的作为,不管站在哪方面的立场,都有可商可议之处。但那是处在清初的特殊历史时期。此外,便无从了解知县老爷们的去向了。
    在归清二代的《实录》中,为我们透露了若干信息。这类宫廷史籍,可信度反而更高。
    《明实录》隆庆元年(1567)海贼曾一度攻澄城,俘虏澄海知县张璿。
    《清实录》嘉庆十年(1805)“(澄海)林泮、林五二犯结交盗首,接济洋匪,尤为罪大恶极。”嘉庆十一年(1806))“复审澄海县土豪林五交结接济洋匪。林五先因货船出口,被盗首朱贲及郑老童等屡次邀截,备钱赎回。因与之熟悉交好,并代为勒索各商港规给单赎放。通盗济匪,罪应斩枭。至何青为县令,于所属通盗济匪之犯,不能查拿,转与往来交好,复代本道家人销货,并担保借贷,实属卑鄙无耻。着先行枷号三个月,俟满日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澄海知县何青是官商勾结的典型。樟林船主林五因货船被海盗截劫,用金钱赎回,与盗首朱贲一来二去便熟悉起来,有了交情,于是代海盗向其他船主勒索出海“保护费”,让商船获得通行证,得以在海上畅通。对这位“通盗济匪”的林五,知县大人敬重有加,与之交厚,县太爷不仅结交豪门,还巴结上司,连上司的家人也唯唯诺诺,毫无操守。惠潮嘉道台吴俊的长随何玉林向林五借贷巨款(间接勒索),知县何青出面担保。何玉林托林五代销货物(公然销赃),知县也为之沟通。何青便是这样一位在官场与商场之间牵线搭桥的小丑。县官如此德性,难怪嘉庆皇帝骂他“卑鄙无耻”。在判其流放尹犁之前,还要带枷锁监禁三个月之后才上路。
     可是,9年后,嘉庆二十年(1815),知县李书吉编《澄海县志》,对澄海刚刚发生的这桩大事避而不谈,何青名字后面也只有“歙县人,廪贡”5个字。这叫人们怎么说才好!
    林五事件反映了澄海红头船主们处在海盗掠夺与官府盘剥的夹攻下的艰难处境。
    《清实录》还有如下记载:同治二年(1864)“澄海知县张景耀贪污懒惰,声名最劣,着即行革职”。同治八年(1870)“澄海知县王伯良……庸懦无能,不知振作……(革职)”。此两人,《澄海县志》、《澄海政府志》均不载,此处补其阙。
    下面还有:光绪十八年(1892)“特参庸劣不职各员……澄海知县李作桢,胸无主宰,办事乖方……(革职)”。光绪二十八年(1902)“澄海营左营守备陈子照,办事颟顸,不洽舆情,着即行革职,以肃戎行”。光绪三十一年(1905)“澄海县知县林夔元,遇事敷衍,疲软巧滑,着即行革职”。
    以上是澄海现职官员被朝廷以不称职为由而裁撤的数例。另外两人,是在离澄数月后才被撤职的,也录出供参考。光绪三十三年(1907)“前署澄海知县准补文昌县知县薛聪彝,才力竭蹶,操履不谨……前澄海县教谕廉州府教授陈辅清,滥送考优,均着即行革职”。负责地方教育工作的官员,在给朝廷举荐人才方面(时科举已停止),不是大公无私,唯贤是举,而是利用职权,上下其手。这也是朝廷最忌讳的事。
    清末官场的腐败,是举世公认的。贿赂公行,政由贿成,丑声载道,民怨沸腾。上述被革澄海官员,小巫而已。要了解那段历史,只能去读《官场现形记》。
    以现代人文思维的立场来要求,澄海人对澄海历史所发生的一切,完全有知情权。不能再把百姓当成服服贴贴的管理对象。
    其实百姓最易满足,绝不挑剔。哪个官员真心为百姓办点好事,让人民受益,大家便感恩戴德,建生祠,立名宦祠,念叨不绝,颂德歌功。可惜有太多的官员不羡清名,只求实惠,或者名与利求双收,置百姓苦乐于不顾。于是,百姓只有永远地“苦”!

你是本文的第1719位读者
来 源: 《家园梦拾》
作 者: 李汉庭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