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澄海博物馆原馆长蔡英豪先生介绍,潮汕地区发现古窑的县份主要有揭阳、普宁、揭西、潮安、澄海、饶平,最古老的窑是揭阳黄岐山和普宁虎头埔窑,前者为石器工场杂处,后者陶器多为编织纹,是新石器晚期至西周的遗存,可以说是潮汕地区至今所发现的窑祖。以澄海为例,该区博物馆自1973年开始全面探访调查,至1982年年通过文物普查和前后复查考证,全区自远古至清代总共有12个瓷窑。 潮汕陶瓷生产至唐以后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潮州城北郊的上埔、南郊的洪厝埔,西郊的凤山等处都发现了瓷窑,并有瓷器出口外销。1980年上海博物馆派员专程带来了泰国发现的中国瓷器照片,到汕头查找该批瓷器的产地,其中“青釉碗”照片,碗口作葵瓣形,碗内壁起四棱,碗底圈足为实底,器边有四块渣饼垫烧的痕迹,与汕头市博物馆收藏潮州出土北郊窑上埔的唐“青釉碗”完全一样,证明唐代潮州瓷窑的产品确已外销至泰国。 北宋时,是潮州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其产量与工艺技术水平均居岭南前列。这一时期潮州陶瓷的生产有着规模大、质量优、出口外销为主等特点。潮州宋瓷主要分为三大区,即韩江东岸的笔架山窑区、韩江西岸的附城窑区和今澄海程洋岗一带的港口窑。以上三处以笔架山窑最大,南北迤亘3公里,民间传说笔架山有窑99条,窑长2丈8尺。《三阳志》记载:“郡以东,其地曰白窑瓷。”民间俗称“百窑村”。新中国成立后,在笔架山发掘清理超过10座古窑灶,对其中一座大型龙窑加以复原,围护盖顶以供参观研究。该窑残长79.5米(缺炉门火膛),据专家估算,该窑每年可烧制碗、碟类皿器60万件以上,火侯可达到1250℃至1300℃。1980年8月,广东省潮州文物部门曾对笔架山古窑部分遗址全面进行清理,在笔架山8号古窑遗物中,发掘出几百件瓷器和窑具。其中有一件瓷佛像座,上有铭文曰:“潮州水中窑甲弟子刘用同男刘扶”,“治平三年丙午岁九月三日题”。早在1922年今潮州市北郊的象鼻山地方就出土过4尊佛像,分别印有“治平四年(1067年)”、“熙宁元年(1068年)五月”、“熙宁元年(1068年)六月”和“熙宁二年(1069年)等字样,佛像连座高31厘米,神态端祥,属潮州水中窑产品。建于唐代重修于宋的潮州开元寺,有一个宋政和四年(119年)铸的铜钟,上有铭文曰”白瓷窑子弟刘竞、王满、王长慎、郑一娘各舍钱五贯文,各祈平安。“水中窑就是白瓷窑,是笔架山窑场的总称。这些出土的瓷器和开元寺铜钟,与《潮州志》的记载互相印记,说明潮州东门外的笔架山,是宋代的一个窑业基地。此外在原潮安县磷溪镇仙田村的钵仔山,澄海隆都镇的前埔、程洋岗等地,都属宋代古瓷群的遗址。在笔架山窑的遗物中,还发现宋代军持,这是一种长颈,圆腹的瓷瓶,东南亚各地土著居民用它来装水或在祭祀时用。特别是笔架山古窑中,还发现了一些深目高鼻的洋人造像和短脚垂耳的哈叭狗瓷像,都是仿自西洋形象,也是专为外销而制作的。这都证明了早在北宋年代,潮汕地区就已经有数量很多的瓷器外销了。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有不少唐宋时期潮州瓷器精品,如美国克利夫兰艺术馆,藏有一件北宋时期潮州窑出产的人形水注;在英国大不列颠艺术馆,藏有唐代潮州青釉曲柄壶和一件南宋时期的青釉双鱼大盘;在日本还珍藏南宋时期潮州窑产的青花瓶。 笔架山所发掘出来的宋代窑瓷,属于龙窑,窑身长几十米至上百米,这样的窑装瓷器的数量相当多。磷溪仙田村钵仔山的早期宋代瓷场,占地面积达50亩,这些宋代古窑生产了极多的瓷器,除销售国内外,大部分出口外销。在马来西亚、文莱、巴基斯坦等地,都出土有笔架山宋代青釉瓷器。1981年10月,中国古外销瓷研究会和十几个省市的文物、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参加的“古代外销陶瓷学术会”上,确认潮州在唐、宋时代,就已经是广东外销陶瓷的主要产地。 宋代,潮州瓷器出口外销是通过凤岭港远运外洋,当时潮州外贸口岸是在凤岭港,笔架山的瓷器先用小船载运经过韩江运抵凤岭港集中,然后用大船或远洋船运往上海、广州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等地销售。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先后几次在韩江防洪固堤时,在该处挖掘出碎瓷片数千担作为填堤之用。近年在凤岭古港地下挖出完整和碎片的瓷器近10万件,仅凤岭村村民收藏保存在家欣赏玩物就达3000多件。

你是本文的第1724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2006-04-12
作 者: 陆集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