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潮州话音系

1.1 威廉•耶士摩牧师和他的《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

威廉•耶士摩牧师(Rev. William Ashmore D.D),美国浸信会牧师,曾于19世纪50年代中期到汕头一带传教。胡卫清博士《近代潮汕地区基督教传播初探》一文中援引教会文献称:“1858年,美国浸信会教士耶士摩(William Ashmore)从暹罗转香港,复从香港到汕头。”
1928年,由当时的汕头市市政厅编辑股编印的《新汕头》也指出:“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中英缔结南京条约,上海、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五口,最初辟为通商口岸。其时有英美传教士十余人东渡,美国浸信会耶士摩牧师等初寄居于离汕海程十九哩之南澳岛。”
1960年,汕头市史志编写委员会编印的《汕头百年大事记(1858—1959)》也记载:“(1860年)美国传教士耶士摩来汕头妈屿设教堂传教,1864年进一步伸进,到觉石建立教堂。” 胡氏文章中提出的威廉•耶士摩牧师来汕的时间与《汕头百年大事记》所记时间比较接近,较为可信。
威廉•耶士摩牧师所著《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Primary Lessons in Swatow Grammar < Colloquial>)一书,由英国长老会教会出版社(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884年于汕头出版。本书为32k本,155页,共36课。课文正文之前有“简介”(Introduction)和“语法”(Grammar),之后有“潮州方言音节表”(List of Syllables Representing the Sounds Used in Pronouncing the Tiechiu Dialect)。本文要研究的是从课文正文之前的“简介”和“潮州方言音节表”中归纳出来的音系及其与当代潮州方言的音系的比较,以考察120年来潮州方言语音的变化。

1.2 当代的潮州音系简介
潮州话是对广东省东部闽语区流行的闽南次方言的通称,也叫潮汕方言、潮汕话等,准确的术语应该是粤东闽南方言。1949年以前,粤东闽南方言的代表语是潮州府城话。1949年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和汕头市话的形成,汕头市话逐步取代了潮州府城话的代表语。 当代的汕头话音系有声母18个(包括零声母)、韵母84个,调类8个。汕头话音系的主要特点在于韵母,它没有<-n>/<-t>的系列韵母,没有潮州话的<-ie/ -ie/-ue /-uek>等系列韵母,有23个鼻化韵母,保留入声<-p>\<-k>韵尾等。

二、《教程》中所描写的潮州话音系

《汕头话口语语法基础教程》(下文简称《教程》)课文正文之前有一个“简介”(introduction)。“简介”包括“字母发音”(sounds of the letters)、“声调”(the tones)、“元音数量”(vowel quantity)、“发音变异”(variation in pronunciation)四个部分。还有一个共31页的“音节表”,按拉丁字母从a—u(u以下没有音节)排列,一共有2130个音节。从“简介”和“音节表”中,我们大概可以整理出一个作者所描写的潮州方言音系来。

2.1 声母
在“简介”的“字母发音”部分,作者描写了下列15个声母:

p

pang房 (room) ph

phang帆 (sail)

m

man慢 (slow)

t

tan等 (wait) th

than趁 (earn)

n

nou奴 (child) l

lam南 (south)

k

kip 及 (concerning) kh

kheng 肯 (willing)

h

han 限 (limit) g

gou 误 (hinder)

ch

chin 真 (truth) chh

chhin 亲 (relatives)

s
sun 顺 (obey) j

jun 韧 (tough)

但在音节表中,还记录有b
和ng<>两个声母。b声母记录了43个音节,如:
bah (肉) bai (眉) bak (墨) be (马) beh (麦)
bi (米) bie (庙) bih (篾) bo (无)

ng声母51个音节。如:
ng (秧) ngan (眼) ngak (鳄) nge (硬)
ngeng (迎) ngia (雅) ngiau (猫) ngun (银)

这样,《教程》中所描写的潮州方言音系中便有17个声母。加上零声母,一共18个。

2、2 韵母
在“字母发音”表中,作者只记录了15个元音韵母。但从“音节表”中,我们可以检录出70个韵母:其中元音韵母4个,鼻音韵母16个,鼻化韵母14个,声化韵母2个,入声韵母34个。这样,《教程》所记录的潮州方言音系共有85个韵母。它们是:

i衣/ih

篾 u
污/uh

咕吸

a
饱/ah

鸭 ia

蔗/iah

食 ua

蛙/uah



o

母/oh

撮 oa



e

下/eh

麦 ie

少/ieh

药 ue

未/ueh



u<>猪/uh<>乞 iu

周 ui



ai

来/aih

□象声词 uai



au

老/auh

乐 iau

鸟/iauh



oi

会/oih



ou



im

音/ip



am

暗/ap

匣 iam

尖/iap

接 uam

凡/uap



an

安/at

抑 ien

煎/iet

即 uan

万/uat



un<n>近/ut<t>洰 in

真/it

一 un

文/ut



ang

红/ak

恶 iang

章/iak

切 uang

王/uak



eng

用/ek



ong

终/ok

族 iong

凶/iok



iauk

□象声词

ng<>砖/ngh<>□擤鼻涕

m



in



an

柑 ian

正 uan



on

毛 oan



en

晴 ien

上 uen



oin

前 uin



ain

还/aihn

□象声词 uaihn

□象声词

oun

奴 iun

2•3 声调

《教程》中对潮州方言声调的描写,非常准确,而且采用了科学的描写记录方法。它按古代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依声母的清浊分为“上”和“下”:“上”为阴,“下”为阳。8个调类分别称为“上平、下平、上上、下上、上去、下去、上入、下入”。调值的描写采用了5度图示法,记录相当准确。汉字例字的调类标记法与现在的标记法几乎相同(只是去声一例阴阳调类有误,疑是误植)。

在音节标记方面,采用了在主要元音上加符号的办法:阴平、阴入不标调,其他6类符号如下:

阳平  阴上  阳上  阴去  阳去  阳入ˊ

根据《教程》的描写,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潮州话的声调系统如下:

调类 阴平 阳平 阴上 阳上 阴去 阳去 阴入 阳入

调值 33 55 53 35 211 22 2 5

例子 诗si 时si 死si 是si 世si 示si 薛si 蚀si

2.4 音变

《教程》中描写的潮州方言的音变(Variations in Pronunciation)现象,比较杂乱,一些是属于各地语音差异的。作者对这一点似乎比较敏感,因而他说:“潮州方言的发音有许多种类,大部分是指当地的发音,且无法很清晰地区分开来。府城和澄海这两个地方的方言较有特色,也较准确,……。但从汕头海湾起的一大片地区,如潮阳(tie-ie或 tio-io)这些地区,却有自己的方言特色,发音偏差也较明显。有时仅从发音的前半部分的音节就可以判断出说话人的居住地。” 这类不同地方的不同口音如《教程》中所举的例子:

u <>发成像oo

的音,如:

chu

薯—choo

hu

鱼—hoo

khu

去—khoo

或kha

hu

许—hoo

su

事—soo

以上为澄海、潮州和汕头音与潮阳音的差别。

oin

发成ain

音,如:

hoin

还—hain

oin

闲—ain

koin

间—kain

soin

先—sain

以上为澄海、潮州和汕头音与揭阳、潮阳音的差别。

ong

/ok

念成 iong

/iok

,如:

jok

辱—jiok

tong

中—tiong

sok

俗—siok

lok

陆—liok

这是东片潮州话与西片海陆、丰鹤佬话的典型不同。

u<>发成i
,如:
kun

近—kin

ngun<n>银—ngin<in>

hun

恨—hin

kun

斤—kin

这是潮州、澄海和汕头音与揭阳音的差别。

ong

、iong

和uang

跟weng

的差别,如:

hong

宏—kweng

iong

荣—weng

kuang

光—kweng

khuang

倾—khweng

这是汕头、澄海音与潮州、揭阳音的不同。

有些音则是属于文白异读,如ie

—iau

(招)、ien

—iang

(乡)等。

作者还提到语流音变现象,如:

l

—n

自由音变:lam

= nam

(南、男)

b
—m

的自由音变:buan

= muan

(万) bua

=mua

(磨)

作为韵尾的t

—k

的自由音变:tat

= tak

(值) sat

= sak

(塞)

作者偶尔还提到变调,在谈到“变音、连音”(the Changed Tone Which A Word Has When Used in Combination)时举例说:“‘恶’这个汉字,ak(阴入)是书面或土音;ak(阳入)是与其他音节连读时的发音,如:ak nang—ak nang (恶人)。”

可惜的是,作者只是编写教材,为教学而做的只言片语的解释,只是提醒读者(学习者)注意这种现象:“当词(音节)和其他的词连读时,其中一些会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When words are used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words the tones of some of them are modified or completely change.) 而对文白异读、连读变调等问题未能做详尽的描写,并总结出其规律。

三、《教程》音系与当代潮州音系的比较——关于<-n> /<-t>韵尾的讨论

《教程》出版于1884年,今年刚好是120 周年。120年来,潮州话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了呢?我们正好拿它来作比较研究的材料。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教程》所反映的音系是属于哪一个方言点的。根据《教程》所描写的音系和“说明”,基本可以确定是潮州(府城)音,同时又兼收了各地方音中有所差异的韵母。所以,《教程》中的85个韵母,不能认作一个方言点的韵母系统,而只能看作潮汕方言的大系统。例如他既记录了潮州和汕头音的

韵母,又记录了揭阳音的

韵母等。

《教程》所描写18个声母和8个调类,与今音完全相同。所以没什么好研究的,我们只是佩服120年前的作者的记音、辨音和归纳、描写的能力而已。

《教程》音系与今音最大的不同在于有没有<-n>/<-t>韵尾上。这也是我们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整个粤东闽方言的主要方言点,潮州(府城)、澄海、汕头、揭阳(榕城)、饶平(黄岗)、潮阳(棉城)、普宁(流沙)、惠来(惠城)等现在都没有<-n>/<-t>韵尾。而边缘地区,在南澳的云澳、汕尾的海丰、梅县的阝留 阝黄 和普宁、惠来、揭东、饶平等与客家方言交界的地方的潮州话,基本都存在着<-n>/<-t>韵尾。

那么,潮汕方言中的这个<-n>/<-t>韵尾的来源问题便成了一个疑问:究竟是本来没有,而边缘地区是受客家话的影响而产生的呢?还是本来就是有的,而是由于自身的音系的发展而跟后鼻音韵尾<->/<-k>合流呢?根据《教程》的描写,我们可以选择后者作为答案。佐证有四:

1、潮州人的主流是从福建移民过来的,而福建各地的闽方言,基本都有<-n>/<-t>韵尾。

2、李新魁先生《二百年前的潮州音》以200年前的清代学者郑昌时的《韩江闻见录》作为研究资料,发现“真文寒元先”诸韵“与当时的‘正音’差别不大,可能仍收<-n>尾,尚未变<>尾。……看来,潮安<-n>尾的消变,恐怕比其他地方要迟,其<-n>—<->是比较晚近才出现的现象。”

3、李如龙、李竹青父女据1847年出版的《汉英潮州方言词典》(A Chinese and English Vocabulary in the Tie-chiu Dialect)作《潮州方言语音的演变》一文。《汉英潮州方言词典》所记录的潮州方言音系,也有 an

/at

、 ien

/iet

、 wan

/wat

、 in

/it

、ün<n>/üt<t>、un

/ut

等 <-n>/<-t>韵尾。李文说:“潮州方言语音一二百年所见的变化最主要的就是整套带-n\-t韵尾的韵类不再有-n\-t韵尾了。这种演变在《字典》的时代已经见到端倪了。该书导言说:‘韵尾n和ng,如在kwan、kwang 等字里被一些人混淆了,没有意识到二者有别。这些人通常也混淆了et和 ek的韵尾。”

4、张屏生据《潮正两音字集》作《〈潮正两音字集〉音系初探》一文。《字集》出版于1909年,但“这本书的语料《汕头标准音表》是发行在1886年由Gibson牧师所著的“ Swatow Index to the Dictionary of Williams and Douglas ”(Williams和Douglas字典的汕头方言索引)一书中。”《字集》中也记录了an

/at

、ün<n>/üt<t>、in

/it

、ien

/iet

、 un

/ut

、 uan

/uat

等<-n>/<-t>韵尾。

由此可见,大概在120年以前,粤东闽方言还像福建闽方言一样,是有<-n> /<-t>韵尾的,是后来才消失的。在1913年出版的张世珍的《潮州十五音》和1915年出版的揭阳江夏懋亭氏的《汇集雅俗通十五音全本》中,我们发现,山臻两摄字的韵尾已经混同于曾梗宕摄字。 也许由<-n>/<-t>—<->/<-k>的变化,就发生在这20左右年之间。也就是说大约在100年前左右,<-n> /<-t>尾开始在潮州方言中消失,先是成为自由变体,后来便剩下<->/<-k>韵尾了。其演变公式如下:

<-n> /<-t>

<-n> /<-t> <->/<-k>

<->/<-k>

参考文献:

<1> 胡卫青. 近代潮汕地区基督教传播初探

.潮学研究

,(9).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1.

<2> 汕头市市政厅编辑股.新汕头

. 1928.

<3> 汕头市史志编写委员会.汕头百年大事记(1858—1959)

.1960年.

<4> 林伦伦.汕头市话刍论

.汕头大学学报,1997(1)、

<5> 施其生. 从口音的年龄差异看汕头音系及其形成

.中山大学学报, 1988年(3).

<6> 林伦伦,陈小枫.广东闽方言语音研究

. 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6

<7> 李新魁.二百年前的潮州

.广东社会科学,1993(1).

<8> 李如龙,李竹青.潮州方言语音的演变

. 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9> 董同龢. 四个闽南方言

. 史语所集刊(台北),1959(30).

<10> 李新魁. 潮州“十五音”源流考略

.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85(1).

<11> 张屏生.《潮正两音字集》音系初探

. 潮州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册)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4.












你是本文的第3294位读者
来 源: 《语言科学》2005年第二期
作 者: 林伦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