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解放,国民党留下一个一穷二白破烂不堪的汕头港。由于抗战时期,港口遭受严重破坏,后又失修,至解放初,汕头港只有几十间破旧仓库,一个残缺不全趸船码头和100余艘木驳船,港口吞吐量每年只有三四十万吨。

    汕头港地处国防前线,解放初期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失败,继续与人民为敌,经常派遣飞机轰炸港口,所以国家没有给汕头港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摆脱贫困落后,汕头港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依靠自身力量,搞好港口生产设施建设。1953至1962年修理仓库93间,面积2.8万平方米,新建仓库13间,面积3194.3平方米。1956年将二艘在抗战时被飞机炸沉在海滩的趸船修理后安装为浮码头,是解放后仅有的一座货运码头。1958年港口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对装卸作业工艺和工具进行改革,有效地提高了装卸作业效率,1958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30.3万吨,比1952年增长了3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港口货物日渐增多,特别是自1956年以后,大宗货类的木材、水泥、煤炭大量进港,而当时全港只有一块不足5000平方米的堆场。为扩大堆场,1958年至1972年汕头港务局依靠自身力量建成8万平方米的堆场。

    汕头港自1861年正式开港至20世纪50年代,港口生产工具只有驳船、板车、竹槌、箩筐等简陋工具,至1958年以后才逐渐发展机械。1965年至1970年自力更生建造负荷3至5吨的电吊13台,过去卸煤、卸磷肥和装矿石用人力肩挑改为机械化作业。以前装卸工人挑煤上煤堆称为上“火焰山”,自从有了电吊机加上配套皮带机“一条龙”作业之后,工人们高兴地说:“这样干活可以多活十年!”机械化作业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1965年完成港口吞吐量180.3万吨,比1958年增加了50万吨。

    由于历史原因,汕头港基础设施建设起步较晚,1972年末才开始建设码头至1973年年底建成一座3000吨级客货并用的码头。在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指示的鼓舞下,汕头港人学习大庆人战天斗地的艰苦创业精神,自1975年2月至1976年6月,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成一座2个5000吨级的杂货码头。工程建设期间,全局干部职工全力以赴,积极参加劳动。工地上几百名民工每天干活少不了8个钟头,而每天工资只有一元多钱,可是大家不嫌少。局机关干部白天上班办公,晚上还要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扎钢筋、挑沙运土,搞码头现浇,干至午夜十一二点,每人只有二两米粥(稀饭),没有其他报酬。在全局干部职工的努力下,只用16个月时间就把码头建成,为《汕头港史》谱写了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码头的辉煌篇章。

你是本文的第1057位读者
来 源: 《汕头日报》2003-06-15
作 者: 陆集源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