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韩山书院的史册上,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丁酉),颇值得关注。是年,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卓越的政治家和诗人丘逢甲在书院任主讲。 前此八年,丘逢甲二十六岁晋京会试,中进士并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但他无意仕途,到署后即以亲老告归。当时,适逢首任台抚刘铭传大刀阔斧办新政,修铁路、办电报、开医院。丘氏办教育予以配合。他慨括帖之无用,定阅日本、香港出版物,引导学生关心时事、阅读报章,吸收新知识以广见闻。他的举措得到社会认可,从回台之初任台中衡文书院主讲,稍后兼任台南罗山书院主讲,又再兼嘉义崇文书院山长,可为证明。 经过甲午战争、割台事件,丘氏率义军在新竹与日军血战二十余昼夜,终因弹尽饷绝告败。奉亲内渡,返回祖籍镇平。行装甫卸,征尘未拂,就遭到土豪劣绅的排挤、诬陷,加上“归国降人谤义师”,他不得不赴省城寻求支持。当时广东巡抚许振炜感公义烈,会同丘氏举进士之座师廖寿恒会奏经过,本望朝廷予以任用。可能朝廷怕启用义军将领招忌日人,只颁旨令其“归籍海阳”。 光绪二十三年(1897),潮州知府李士彬敦请丘逢甲主讲韩山书院。这件事肯定由许振炜玉成的,丘居潮数载,李士彬始终礼遇有加。 丘逢甲一到书院就栽松树,并写下著名的七绝组诗《韩山书院新栽小松》四首,其中两首: 郁郁贞蕤夜拂霜,十年预计比人长。 要从韩木凋零后,留取清阴覆讲堂。 森森高节自分明,莫学胥涛作愤声。 大厦将倾支不易,栋梁材好惜迟生。 诗人以树木喻树人,表示要继承韩愈办乡校培育人材事业,提出人材的道德规范———贞心共岁寒。 韩山书院和丘逢甲还有一段渊源。当他十四岁(1877,丁丑)应童子试时,因年最小而交卷最早受到闽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丁氏出联“甲年逢甲子”,答以“丁岁遇丁公”。丁命加作《全台利弊论》,文成,丁日昌赞赏不已,擢丘为院试全台第一名。并奖“东宁才子”印一方。后来,丁日昌还推荐他到潮州韩山书院深造,因其父龙章公虑及孩子年幼生活难以自理而未成行。丘氏这次到书院,从相关资料可以看到,他完全恪守着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希望和王通、薛侃一样,通过设帐授徒,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经邦济世之士,让自己的理想在生徒身上得到实现。 教学对于丘逢甲乃驾轻车就熟路。但他在韩山书院,并未掉以轻心。从这一年的五十八首诗作看,到潮州之后,足迹并无出乎郡城、韩山之外。家属住在鱼市巷,与书院相隔约为刻把钟路程。诗集中却有留宿书院的记录,《对月放歌答友人》:“振华楼头看今月,今月冰人销侠骨……”,《和平里行》则记下梦文天祥事,“振华楼头梦公召”。从诗作中还可以见其交游状况,多为“旧雨”,“新雨”者只有陈衡仲和邻居丘芝田而已。资料虽如雪泥鸿爪,却无可辩驳地表明丘逢甲全副身心投之于教学中。 据年谱载,公“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被目为异端,遭当道忌。岁终,辞去。”专心致志于一所书院,其反响却与在台兼顾三所书院大相径庭。究其因,韩山书院乃粤东惠潮嘉三州最高学府,生员绝多为勋贵、势要、权豪、巨贾之子弟,他们入读书院就为中进士选翰林,光前裕后,称雄乡里。 年谱说的“当道”为谁:笔者以为,指的肯定不是李士彬,可李士彬却处于三股强流之漩涡中。一方面丘的荐头为岭南说一不二之巡抚,一方为三州之地头蛇,第三方则为执一不改初衷之丘逢甲。好个李士彬,让其下属潮阳县令裴景福礼聘丘氏为东山书院主讲,使漩涡化为乌有。 是年,丘逢甲《岁幕杂感》之七有愤愤之语,“说佛不妨妨说鬼,飞磷早已逐韩公”。 再过些时,丘氏提到韩山涉及这段公案,依依恋恋中还有自许之意蕴。如: 《说潮》之一:“韩山何峨峨,隔江若相避。千古侍郎亭,独无金银气。” 《韩祠歌同夏季平作》:“我归黔突初不遑,前年韩山留瓣香,今年东山陈修羊。为赵天水何敢当?” 《东山松石歌和郑生》:“我昔在韩山,有石曰双旌。种松其间,畀成梁栋,支大厦之倾,而惜其迟生。” 丘逢甲在韩山书院“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寥寥十二个字,意义却非同小可。简言之,它记录粤东地区十九至二十世纪之交教育领域的一次新旧之争。从这段时期世界范围考察,“新思潮及有用之学”,就是后来“五四”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科学与民主。然而就中国而言,当时虽有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但诸如丘逢甲这些人基本仍应归之于君主立宪、洋务派。但丘氏诗作中又涉及“自由”、日心说、摄影、火车、飞机等新事新词。故我们把丘逢甲在韩山书院的活动,定位为投射在粤东大地的第一缕近代教育的曙光。 正因为有这第一缕曙光,才有此有岭东同文学堂的成功,才能为粤东辛亥革命培养出一批英才。
|
|
▼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