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4日,南澳县原总兵府主座复建工地出土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清代青花碟引起文博工作者的兴趣。该碟面径8.5厘米,高3厘米,圈足,折腹,撇口,内底绘有海洋帆船图案,天空识以“姑苏”二宇。姑苏是苏州的别称。唐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有名诗句的发生地,就在苏州。由此引出了在南澳流传已久的口头禅一一“苏州货,三年来一过”。凡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无不知道这句传言。那末,为什么南澳会从苏州进货?为什么要三年一次?问题得从当时南澳与台湾的关系说起。
    南澳于明万历三年设镇,派副总兵专驻南澳,协守漳潮,兼台湾、澎湖。清康熙统一中国,台湾归入版图。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开发荒岛,清政府从大陆沿海各营抽调兵力到台湾、澎湖驻防屯守。据李汝和《清代台湾班兵制度与屯田募兵之议》一文中称:“康熙二十二年 (1683)清人有台,制行班兵,初设万人,分水陆十营……其水师则由福建之海澄、金门、闽安三协标,及广东水师南澳镇抽调而来,三年更替,故谓之班兵。”班兵制度不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更使地力滋厚的台湾得到了开发和利用,把台湾变成内地的一大仓储。每年额定台湾府的台湾、风山、彰化、嘉义四县供应内地兵米眷谷8万多石,主要供应福建、广东营兵。其中额定由凤山县供应南澳海防厅的兵米眷谷达4000余石。这些官谷都由专门指派的船只按规定对口运输。这些贩货运输的商船又有横洋船和贩艚船之分。据《厦门志》载:“横洋船……对渡台湾……往来贸易,配运台谷,以充内地兵糈;贩艚船又分南艚与北艚。南艚贩货至漳州、南澳、广东各处贸易之船;北艚至温州、宁波、上海、天津、登莱锦州贸易之船。”对台直航之初,由于商船制作之料坚实、船身宽广,运载多谷,每次可获利数千金,故船户安之若素。但是事后矛盾便显而易见:其一,由于夏季常刮南风,在台之船,要是直航多有不便,于是便改道北上载货至宁波、上海、胶州、天津等港进行贸易,然后待冬季北风司令才南下进港。这样,往返一次需时半年以上;而配额运输的官谷“在仓日久,海氛蒸变”,造成损失,运户赔累不敷而生抵制情绪。其二,台地奸商屯户一闻专运台谷之船要购米谷时,竟囤积居奇,提高粮价以致台运亏耗。为解决这一矛盾,议事者改征台谷为“折色”,即以台地的谷价折银交仓再回内地购粮充仓。这么一来,价格的差异更使内地用粮不足,船户更是怨声载道。这就迫使船户另薜蹊径,以求既可完成台运任务又不亏空。这些运输船只在台置货,转而北上各海口贸易,然后候风南下又经各港口置货南卖,获利以补台运折色的亏耗。这一过程往往需要一年以上,加上运输船的维修、重置篷索等须假以时日,重复再来一次就需三年时间。再者,戍守台澎的班兵三年一换,换防战士面对重洋阻隔,寒暑季风的制约,运输船只的局限,往往只能望洋兴叹,不得不在台澎各驻防地建立暂时栖身生活的“伙馆”以待内地船只的到来,而转运台谷的配额商船有时就增加了接受搭载这些班兵的任务。
    由此看来,并非南澳必须舍近求远到江苏苏州进货,而是与台湾、澎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苏州货,三年来一过”的传言,其因由就在于此。

你是本文的第1590位读者
来 源: 《逢看湖山便忆家》
作 者: 柯世伦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