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十年(1531)潮州知府丘其仁在府治前新街兴建一座“十相留声坊”,在“十相留声”下镌: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宋丞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这座石牌坊为号称“海滨邹鲁”的潮州历史文化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近年张道济先生撰文,补充了莅潮三相:那就是南宋的梁克家(福建晋江
人)、郑清之(浙江鄞县人)和清代的蔡新(福建漳浦人)。这一补笔,使潮州原来熠熠生辉的历史篇章更臻完美。
    可是,年来笔者阅读府志,发现莅潮不仅有上述“十三相”,还有唐代贞元末贬为潮州、I司马的贤相郑馀庆。
    吴《府志》卷三《祀典部》所载名宦祠祭祀名单中,唐代贬潮的常衮、郑馀庆、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的官衔都是“同平章事”。据《辞海》(1999年版)释义:“同平章事,官名。唐代制度,君主在大臣中选任数人,给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即事实上的宰相。……宋初犹沿用为宰相官衔,元丰改制始废。南宋初又曾沿称,乾道时废。”又《辞海》“平章”条:“唐中叶以后,凡实际任宰相之职者,必在其本官外加同平章事衔称,意即共同议政。”
    郑馀庆,《旧唐书》卷158,《新唐书》卷165有传。《中国人名大词典·历史人物卷》的介绍最为简明:
    郑馀庆(746—820)唐荥阳(今属河南)人,宇居业。大历进士。勤学善文。德宗时,累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顺宗时,为尚书左丞。宪宗时,
复任宰相,封荥阳郡公。穆宗时加检校司徒。历任四朝(德、顺、宪、穆)将相。……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郑氏宰相九人,其中赫然载有“馀庆”之名。  ·
   吴《府志》卷四《官师部》附《废置诸贤》载:“郑馀庆,……贞元中拜同平章事。每奏对,多傅经义。贞元末贬为潮州司马,以诗自娱,无远谪意。寻迁尚书左仆射。”
    综上所述,郑馀庆以宰相贬潮是千真万确的事。
    唐代五相和韩愈贬潮的时间顺序是:
    大历十四年(799)——常衮贬为潮州刺史(州的长官)
    贞元(785—805)末——郑馀庆贬为潮州司马031’I的佐官)
    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贬为潮州刺史
    太和九年(835)——李宗闵贬为潮州司户(主管民户。在州、1曰司户参军,在县日司户)
    会昌元年(847)——杨嗣复贬为潮州刺史
    大中元年(847)——李德裕贬为潮州司马
    从而可见郑馀庆是唐代继常衮之后贬来潮州的第二位宰相,时间比韩愈还早来十几年,比最后一位贬潮宰相李德裕要早来40多年。
    据《全唐诗》作者介绍,郑馀庆“宪宗时为尚书左仆射,详定典制,引韩愈、李程为副,崔郾、陈f月、杨嗣复、庾敬休为判官,损益仪规,号为详衷(意为‘详正’)”透露他回潮后善于用人,与后来眨潮的韩愈、杨嗣复共事,关系还不错。
    那么,嘉靖十年建的“十相留声坊”为什么会遗漏郑馀庆的名字呢?据笔者肤浅的理解,主要原因有四:
    首先是职位问题。常衮、杨嗣复是刺史,“居高声自远”,能有所作为,和韩愈一样,“其立师惠民,潮人至今德之”,府志上大书特书;而贬为司马的郑馀庆等人,竟”55司马何入,赞皇(李德裕)诸公行事,无所表见也。”(吴《府志》)
    其次是处身环境。“又若安置其地,皇皇救死之不暇矣。”郑馀庆在潮州贬所只能“以诗自娱,无远谪意。”(吴《府志》)但这些诗不仅府志没记载下来,连《全唐诗》也不见收录,这使他更易为人遗忘。
    再次是郑馀庆谪潮州,两《唐书》本传没有明载。《旧唐书》仅载:“与度支使于颈素善,每奏事,馀庆皆议可之。未几顽以罪贬。时又岁旱入饥,德宗与宰相议将账给禁卫六军,事末行,为中书吏所泄,馀庆贬郴州司马,凡六载。”鄙意以为先是贬潮,但时间不久,量移郴州。就跟韩愈贬潮末八个月,量移袁州一样。
    最后是立坊之时,旧志散失,不能一一稽考。这正如现在存世最早、成书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郭春震《潮州府志序》所云:“潮弗志者若干年,散逸遗脱者亦多,曷以周知一方之故耶?”故坊上唐代贬潮宰相没按时间顺序排列。同时,收入的标准也较宽。如李宗闵,在朝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置国家利
益于不顾,但“既入潮,闭阁恩过,潮人怜之”;陈尧佐,咸平二年(999)谪潮州通判前只是开封府推官,景枯四年(1037)才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世杰以武人与丞相共负责军国要政,其官衔是枢密副使(相当副丞相),都一并归“莅潮十相”之列。

你是本文的第1261位读者
来 源: 汕头特区晚报
作 者: 李来涛

   特别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图·文》来源于国际互联网,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站尊重知识产权,版权归原创所有,本站资讯除非注明原创,否则均为转载或出自网络整理,如发现内容涉及言论、版权问题时,烦请与我们联系,微信号:863274087,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